狹義自由和廣義自由及與民主的關系
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自主訴求的過程。訴求的定義:要達成的心愿。它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個體對內(自身對自身)的訴求,二是個體對外(為滿足自身愿望而求諸于外界)的訴求。
個體對內的訴求諸如:我要吃、吃多少,我要睡、睡多久;我要穿什么衣服、造什么發型;我要聽什么樂曲、看什么節目、寫點兒什么;我要借酒消愁、一醉方休;甚至我要自殘、自殺——這一切都是個體自己對自己的訴求,無需尋求別人的首肯,因而它屬于狹義(只限于自身)的自由。其定義為:只涉及個體自身的行為,個體各去抉擇——隨心所欲,我行我素。其行為結果雖然會對別人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但對于一個各體“自己對自己”的決意行徑而言、在理論上別人是無能為力的。至于其與民主的關系、就理論而言無關,但實際上它是受限于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如果沒有基本(人居、醫療、教育無憂)的物質保障,作為狹義的自由還能剩下什么?——只能是壓抑的心境、度日的艱辛,甚至于沿街乞討、四處流浪、致病等死或絕望棄生(亦如楊元元們)的自由。而基本的物質保障于廣大民眾的制度基礎、就是民主——它能在最短的歷史時期內①,將基本的物質保障(基本幸福)最廣泛的實現于大眾。只有最大范圍地將“基本幸福”覆蓋于民眾,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廣大個體之自由選擇與想象的空間,進而提高人類社會文化創新與發展的機率②。
個體對外的訴求即是個體的心愿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回應來達成。例如:你需要的生活用品、你需要的各種服務,你需要表達的觀點、你需要出版的作品;你需要的商業合作、你需要的結社組團,你需要的情人、你需要的伙伴…上述一切之你所要達成的心愿,都需要對方的回應來得已確認。生活用品與各種服務需與對方達成等價互換,觀點表達與作品出版需按社會廣泛認可的規則行事,商業合作與結社組團需是協議共商與利益共享,伙伴需是志趣相投、情人需要相互依戀。如此,凡需借助外在因素來達成你個人訴求的時候,你都不能像“你自己對你自己之訴求時”那樣的我行我素,你都要按照一定的、社會廣泛認可的規則(包括對動物及自然界),或依某些個體(交朋友與找戀人)的個人心愿來與之互動;任何突破社會規則、強迫對方按照你個人意志行事的行為,都屬于野蠻的行徑。而“社會廣泛認可的規則”就是民主的法制,即文明③。個體自覺、“習慣”于文明的生存環境里、其與外界的互動“自然”會有未被約束的隨心所欲感:習慣成自然——這就是廣義(面對一切)的自由,其定義為:文明的互動。藉此、就廣義自由而言,其“文明的互動”根本就離不開民主的制度。而在專制的制度環境下,公共空間的各種互動關系之權利是不平等的:被專制一方的訴求是被普遍地“強制”限制的,專制一方的訴求是由他們自己說了算的。加之專制的法律所呈現出的原則化之空泛、為不確定而隨意的人治提供了制度支持:規矩不明、抉擇難行,摸石過河、戰戰兢兢——斷然不會有條理清晰下的隨心所欲感。這就是身處專制制度下的人們、普遍沒有自由感的緣由,并且它還必然施害于民間“文明互動”的遍及程度,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也!
民主之于廣義自由的必然性還充分地展現在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之人們,為爭取自己權利的運動中表露無余的那句標志性的口號里:民主、自由——即“民主的”自由!而美國西海岸的那座
女神,一手高擎著的是自由之火、一手握攬的則是《獨立宣言》;其《宣言》產生的背景及主旨內容、就是要擺脫專制統治,建立一個以“民主之法制”為根基的自由之國。
注解:
①事實證明:國家民主以后,一般在三、四十年的時間里都能將基本幸福(人居、醫療、教育無憂)實現于廣大的民眾。
②事實還證明:民主國家對于人類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的能力、平均遠高于非民主的國家和民族。
③民主等于文明,請搜閱《改寫歷史:讓文明走出誤區2012.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