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8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戰略管理指對一個企業或組織在一定時期的全局的、長遠的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政策,以及資源調配做出的決策和管理藝術。是企業確認其使命,根據組織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設定企業的戰略目標,為保證目標的正確落實和實現進行謀劃,并依靠企業內部能力將這種謀劃和決策付諸實施,以及在實施過程中進行控制的一個動態管理過程。戰略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從時間跨度來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戰略規劃階段:1962年阿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 Jr.)出版《戰略與結構:美國企業史的若干篇章》提出“結構跟隨戰略”的錢德勒命題。在此基礎上,關于戰略結構問題的研究,形成了兩個相近的學派:設計學派和計劃學派。設計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學院的安德魯斯(K.R.Andrews),他在其著作《公司戰略概念》中將戰略劃分為四個構成要素:市場機會、公司實力、個人價值觀和渴望以及社會責任,認為戰略就是四者的契合。設計學派接受了錢德勒的戰略思想,增加了賽爾茲尼克的獨特競爭力概念,并強調企業必須適應不確定的外部環境。
另一個學派是計劃學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的伊戈爾·安索夫(Igor Ansoff)。1965年,他在《公司戰略》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企業戰略”這一概念,認為戰略構造應該是有控制、有意識的正式計劃過程,企業高層負責計劃的全過程,通過目標、項目和預算的分解來實施所制定的戰略計劃。
戰略規劃理論是以未來可以預測為前提或假設的,認為戰略是要讓企業自身的條件與所遇到的機會相適應。制定戰略規劃的步驟包括資料收集與分析、戰略制定、評估、選擇與實施。這種方法的實質是認為戰略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與其競爭環境的商機。
(二)環境適應理論階段:1973 年石油危機的出現,動搖了戰略規劃理論的壟斷地位,企業發現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戰略規劃無法應對現實中普遍出現的環境劇變和激烈的國際競爭,由于理論與實踐出現巨大反差,戰略家越來越把環境的不確定性作為戰略研究的重要內容,開始關注企業在瞬息聚變的環境中該如何適應和生存,管理不確定性成了企業的核心課題。該時期,以詹姆斯·奎因(J.B.Quinn)、明茨伯格和沃特斯( J.Waters)為代表的環境適應理論開始主宰時代潮流。1980 年,奎因所著《應變戰 略:邏輯漸進主義》一書,提出“ 邏輯漸進主義”(Logic Incrementalism) 以及明茨伯格和沃特斯提出“應急戰略”(EmergentStrategy)都把戰略看成是意外的產物,是企業應對環境變化所采取的應急對策,而波瓦(Bower)和伯杰爾曼 (Burgelman)也提出了應隨著環境的變化,要突破思維定勢的觀點。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十大理論學派,分別是: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創意學派,認知學派,學習學派,權力學派,文化學派,環境學派,結構學派。
20世紀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基于產業結構分析的競爭戰略理論取得了戰略管理理論的主流地位。這一時期分為三大主要戰略學派:行業結構學派、核心能力學派和戰略資源學派。(一)行業結構學派:行業結構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波特教授。波特實現了產業組織理論和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創新性兼容,將產業組織理論中結構(S)--行為(C)--績效(P)這一分析范式引入企業戰略管理研究之中,并把戰略制定過程和戰略實施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波特認為,構成企業環境的最關鍵部分就是企業投入競爭的一個或幾個行業,行業結構極大地影響著競爭規則的確立以及可供企業選擇的競爭戰略。為此,行業結構分析是確立競爭戰略的基石,理解行業結構永遠是戰略制定的起點。為此,波特創造性建立了5種競爭力量分析模型,他認為一個行業的競爭狀態和盈利能力取決于5種基本競爭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即進入威脅、替代威脅、買方討價還價能力、供方討價還價能力和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而其中每種競爭力量又受到諸多經濟技術因素的影響。要通過產業結構分析來選擇有吸引力的產業,然后尋找價值鏈上的有利環節,通過恰當的戰略(成本領先、標歧立異、目標集聚)來取得競爭優勢。(二)核心能力理論:英國學者哈默(G.Hamel)、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 &G.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所發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為代表,形成了戰略理論中的“核心能力學派”。所謂核心能力,就是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可以通過向外輻射,作用于其它各種能力,影響著其它能力的發揮和效果。強調以企業生產經營、經營能力和過程中的特有能力為出發點,來制定和實施企業競爭戰略的理論思想。(三)戰略資源學派:以沃納菲爾特(B.Wernerfelt)、大衛·柯林斯(David J.Collis)、塞西爾·蒙哥馬利(Cynthin A.Montgomery)等為主要代表。戰略資源學派認為,企業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培育企業獨特的戰略資源,以及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這種戰略資源的能力。在企業競爭實踐中,每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業中的企業也不一定擁有相同的資源和能力。這樣,企業戰略資源和運用這種戰略資源的能力方面的差異,就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因此,企業競爭戰略的選擇必須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培植和發展企業的戰略資源,而戰略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培植和發展企業對自身擁有的戰略資源的獨特的運用能力。● 聲明:本文摘自黃煒,李雷兵《戰略管理理論的動態發展歷程與趨勢分析》,王革、吳練達、張亞輝《企業戰略管理理論演進與展望》,白加松《論企業戰略管理的演進與趨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