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那些年》曉婷
茶,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它;君子四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也是它!它可以盡染市井煙火,也可以遺世獨立絕塵。
茶能夠被全民喜愛,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根在宋朝。
茶興于唐,盛于宋。所謂盛,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覆蓋面廣,普及率高;二是形成一種文化。
茶在唐朝還屬于高檔消費品,飲用的人局限于王公貴族,產量也有限。到了宋朝,茶葉產量突飛猛進,專家估計北宋年產茶葉應該在5000萬斤左右。茶也由此成為國飲。王安石說,“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也”。
不過古人喝的茶和今天的茶完全不一樣。唐宋時期喝的是團茶,何謂團茶?就是茶葉采摘后,經過洗滌、蒸芽、壓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復雜的工藝,制成茶餅,這就是團茶。喝的時候取下一小塊,再研末成粉,就可以沖茶了。好的團茶價格不菲,歐陽修曾感嘆一款龍鳳團茶“其品絕精,凡二十餅重一斤,每餅值金二兩。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
追求生活美學的宋人將沖茶的過程演變成高超的技藝,發展成精致的藝術。
唐朝人喝茶的方法叫煎茶,就是把茶末扔到開水里煮,并根據喜好,加入調味品。
宋朝人喝茶的方法叫點茶,將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盞中以少量開水調成均勻的茶膏,之后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攪動。這一步叫“擊拂”,它是點茶的關鍵,非??简灢杓?。經過數次擊拂,一盞宋式香茶就出爐了,整個沖茶的過程就叫點茶。
宋徽宗就是點茶高手,他在《大觀茶論》中描述了點茶的技巧訣竅,七次注水,七次擊拂,每一次注水的角度,擊拂的力度都不相同。七次之后,茶湯“乳霧洶涌,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顏色“以純白為上真”,香氣應“馨香四達,秋爽灑然”,喝起來“香甘重滑”,這杯茶才叫完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為宋徽宗的推廣,這派“盛世清尚”在民間也被大力追捧。相傳,蘇東坡去杭州任知州。有位南屏謙師擅長點茶,手法高超。他是蘇東坡的鐵粉,聽說偶像來了,親自為蘇東坡表演點茶技法。蘇東坡大呼過癮,當場作詩“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strong>從此,“點茶三昧手”就成了茶藝高超的贊譽。
點茶到了極盛時期,就有了分茶和斗茶。分茶就是炫技,讓茶湯的湯花在瞬間變幻出栩栩如生的圖案,有點類似于今天咖啡的拉花。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盞中可生成一句詩,四盞連點,可成一首絕句。斗茶就是比賽,看誰的茶藝更高超。
只不過如此紛繁復雜的技藝已經失傳。宋時,有日本僧人將點茶技藝帶回日本,這就是現在的日本抹茶。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宋人“點茶”成為風尚,茶道成為日常,茶器也發展出自己的規制。“器以載道,格物致知”。器物的實用功能背后,總是蘊藏著不同時代的美學意義。
宋徽宗十分喜愛黑釉盞,除了它有利于點茶時“浮乳”的保持和留痕,很重要的一點是黑盞與白色茶湯形成一種黑白對比的禪意,賞心悅目。
除了宋徽宗,當時的文人雅士都是黑釉盞的擁躉。蘇軾《水調歌頭·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詩中有:“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陸游《入梅》詩中有“墨試小螺看斗硯,茶分細乳玩毫杯”。兔毫盞就是黑釉盞中的精品。
黃庭堅《滿庭芳·茶》中寫道:“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黑釉盞上的“鷓鴣斑”是釉料中的二氧化鐵遇不同溫度所呈現銀灰、灰褐、黃褐色釉斑,或密集或疏朗,狀如鷓鴣羽毛狀,非常漂亮。此外,油滴盞、矅變天目等也是黑釉盞中的名品。當時福建的建窯盛產黑釉盞,后人常常籠統的將黑釉盞統稱為建盞。
黑釉盞盛于南宋及元初,停燒或廢燒于元末以后。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貢茶,“唯采芽以進”,點茶技藝失傳,黑釉盞當然也就不復存在。自宋而起的講究吃喝玩樂的風氣,終于被這位崇尚艱苦樸素的皇帝給止住了。
點茶“捧紅”的不僅有黑釉盞,還有另外一個關鍵角色——湯瓶,這對親密搭檔完美演繹了點茶藝術。為玩轉點茶,宋人對湯瓶作了特別設計:流口變得曲長,壺嘴的出水口圓而小,使注水點茶,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拋物線,極具線條美。
在收藏家的眼里,宋瓷是藏品,清瓷是商品。其實宋瓷的收藏,從明清時已成為潮流,據傳乾隆皇帝就為其收藏的每一件宋瓷都題了詩。
不過因為點茶無需茶壺,所以宋朝并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因此您要是撿漏遇到宋朝茶壺就要注意了。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strong>宋朝的茶事之盛至今難以企及。
當時宮廷會舉辦茶宴。蔡京《延福宮曲宴記》一文記載:
宣和二年十月癸巳,如宰執親王學士曲宴于延福宮,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嫯?,皆頓首謝。
在這次茶宴中,宋徽宗親自演示點茶技藝,并分賜諸臣。大臣們受寵若驚,喝完茶之后,紛紛叩首謝恩。因為茶宴非常普及,宋政府在給地方官員所發的俸祿中,曾特別給那些還沒有發放公使錢的地方官們派發“茶宴錢”,錢的數目視官品之高下而定。
宮廷之外,很多文人士大夫還會定期舉行茶會,邀三五好友,擇一清雅場所,品茗唱和。像蘇軾、曾鞏等就是茶會的??停纬娙艘惨虼肆粝铝舜罅筷P于茶會品茗的詩作。
入世是茶,出世也是茶。宋朝很多寺廟也會定期舉辦茶湯會,“徑山茶宴”在當時極富盛名。茶與禪的結合,將茶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尋常百姓之家,也形成了以茶待客的習俗。“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
當然,精明的宋朝人是絕不會放過茶這個商機的。如果走上宋朝的城市街頭,你會發現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汴京的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區,茶坊鱗次櫛比,茶館從早上開到夜市結束才打烊。《夢梁錄》甚至列出了一大串茶坊的網紅店。
針對茶客不同的消費需求,茶坊也有不同檔次:有走低價路線的大眾茶肆;有適合文藝青年聚會創作的個性茶肆;有“插四時花,掛名人畫”的精品茶肆;有“能講漢書”或歌手駐唱的娛樂性茶肆。即便不進茶館,走在街頭,哪怕是深夜,也有“提茶瓶人”賣散裝的大碗茶。
《清明上河圖》中的茶肆
《清明上河圖》中的“大碗茶”
茶原本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葉嫩綠,宋人卻賦予它極致的美感和文化內涵。你似乎很難再找出如此矛盾卻又如此和諧的事物。它在市井婦人的用度計算中,在文人墨客的談笑唱和中,它在奔波生計的提茶瓶人中,它在參禪悟道的修行人中。茶藝為它繁復之極,茶器為它含蓄之極。
這杯茶,可解渴,可寄情!這杯茶,可嘆炎涼,可暖人心!
走,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