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檔案這個承載時光的容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留住了那一段歲月光陰,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蘇州市檔案館中所藏幾張紅色一號令,便是記錄了蘇州解放的瞬息,重現了那一段砥礪風節的歷史篇章。其中1949年4月30日的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政字第一號(簡稱蘇州行署一號令)布告(如圖),全文如下:“案奉蘇南行署四月二十七日訓令內開:茲決定劃蘇州市及吳縣、常熟、昆山、吳江、太倉五縣為蘇州行政區成立。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并委派李干成為專員,張維茲為副專員。等因,奉此。干成等即日就職視事,特此布告周知。”
蘇南行署全名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設立的行政機關,相當于省級政權機關。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江蘇各地紛紛解放。1949年4月21日,蘇北行署成立。4月23日,南京、常州、無錫等地相繼解放。4月26日,蘇南行署成立。4月27日凌晨,解放軍從平門、閶門、金門、婁門分別進入蘇州城,勝利會師于觀前察院場,蘇州宣告解放。在1953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之前,蘇南行署一直管轄著蘇南各市縣區,包括無錫市和鎮江、武進、蘇州、松江4個行政分區,轄27個縣、市及太湖區行政辦事處。蘇北、蘇南兩個行署都隸屬中共中央華東局,其主要職能是制定轄區內各項行政決議、法規,領導各部門和所轄專署、市、縣人民政府的工作。
從蘇州行署一號令中可以看出,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當日,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正式成立,下轄吳縣、昆山、常熟、太倉、吳江5縣,這也是今日蘇州大市的基本雛形。政令中被任命的首任蘇州行署專員李干成,為淮海戰役華中支前司令部副政委。41歲的李干成隨軍進入蘇州城,作為蘇州行署專員和軍管會委員,負責接管舊機構,帶領民眾搶險救災,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并做好支前工作。蘇州地區除負責當地黨政軍主力30余萬人、戰馬9000余匹的給養,還在解放上海戰役中動員船只5800余條,籌糧5150多萬斤,組織修橋建公路,恢復蘇浙滬的交通,運輸糧草彈藥。當年秋征,僅12月份蘇州地區就完成征收秋糧39448萬余斤,超過蘇南行政公署分配任務數的6.86%。在解放初期全國生產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蘇州地區為全國經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李干成在蘇州工作至1952年2月調離,先后擔任中共常州地委第一副書記、上海市副市長等職。蘇州首任副專員張維茲,也是一位很早加入共產黨的老革命,在蘇州地區工作不久便去了福建,曾任福建三明市委第一書記、地委第一書記、廈門市委第一書記。
蘇州解放后,除了成立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同時也成立了蘇州市政府。兩者長期并立存在,行政機構都駐蘇州。1949年4月30日,市政府初設于道前街原吳縣縣政府舊址,蘇州行署則設在臨頓路榮社,后皆幾經遷移。蘇州行署一度還曾借用社會教育學院校址所在地拙政園辦公。1950年3月14日,蘇州專員公署公告:“查拙政園為蘇南名勝之一,系有歷史性之文化古跡。政府對于此種名勝古跡,采取妥為保護之政策。本署遷來于此時花卉、草木、樓池、欄垣、碑文以及其他一切設備,自應倍加愛護,不使損毀。”這亦體現了蘇州行署干部對文物古跡保護的重視。
1950年蘇州市由蘇南行署直轄。1953年1月蘇南、蘇北行署合并,正式成立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改為省直轄市。1958年蘇州市又劃歸蘇州專區管轄。1962年復為江蘇省直轄。1983年1月18日,《國務院關于江蘇省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的批復》批準撤銷蘇州地區行政公署,將原蘇州專區的常熟、吳縣、吳江、昆山、太倉、沙洲6縣(市)劃歸蘇州市,于3月1日正式實行。至此,蘇州行署完成了它階段性的歷史使命,蘇州地區繼續由蘇州市帶領各縣市區,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