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蘇州所產花茶一度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蘇州花茶的主要品種有茉莉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即是著名的蘇州“三花”。
姑蘇一葉
蘇州、金華和福州,是中國花茶的三個著名產地。舊時,蘇州所產花茶一度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蘇州花茶的主要品種有茉莉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即是著名的蘇州“三花”。此外還有少量應市的桂花花茶、臘梅花茶、蕙蘭花茶等品種。蘇州最具詩意的當屬浮生六記里蕓娘所做的荷葉茶。其實,早在唐代,陸羽《茶經·六之飲》中早就有“以湯沃焉,謂之庵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的記載,當時已有在煮飲茶葉時加入調料,以益茶味的做法。
蘇州花茶的創制始于南宋,發展于明清,遠銷東北和西北,也有近三百年歷史。據傳,明代崇禎皇帝的配偶周皇后是蘇州人,獨愛茉莉花茶。至清代,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商品花茶生產。當時虎丘山塘為花茶的集散地,至光緒年間,蘇州經營花茶的大小商號有五十多家,主要集中在閶門外楊安浜、曹家弄、葉家弄、大小梳巷一帶。錢希言有詩詠道:“斗茶時節買花忙,只選多頭與干長。”袁學瀾在《吳郡歲華紀麗》卷六也說:“山塘花市于六月間誠恒輪值,售廣利蕃。”清《桐橋倚棹錄》對虎丘地區的花樹店(圃)、花場及栽培品種均有詳細闡述,例舉了盆景、花卉、草木、果品、鬢邊香等一百八十余種。以后,由于使用香花窨制花茶的發明,栽種花卉苗木的花農均以種香花為主,品種也隨花茶銷路逐漸趨向以茉莉、白玉、玳玳為主。
蘇州人統稱窨茶之花為茶花,前清時蘇州茶花均來自來自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至民國年間,虎丘附近農村開始引種載植,品種有茉莉、白蘭、珠蘭、玳玳、玫瑰、梔子、山茶等。起先以玳玳最多,幾占窨茶用花的百分之九十,后來茉莉大量繁殖,遂取代玳玳,成為茶花的主要品種。
虎丘之所以成為“三花”的主要產地,與窨茶密不可分,甚至1982年出版的《蘇州風物志》還寫道:“在夏秋季節,游罷歸來,從山麓環山溪和山塘街一帶走過,更可以聞到一股股馥郁的花香,望見一幢幢玻璃蓋頂的花房,真是‘入目皆花影,放眼盡芳菲’,游虎丘處處聞花香,這也是一種樂趣。”。所謂窨茶,即將花與茶糅合一起,當花香充分被茶吸收后,再用篩子將花和茶分開,然后烘干。好的花茶,往往要進行多次窨花。無論進行多少次,最后都要再窨一次,不再烘干,這個過程稱為“提花”。所以茶莊的花茶,通常都標明“一窨一提”“二窨一提”“三窨一提”等,特級花茶有“六窨一提”甚至“九窨一提”的。
花茶窨制有八道工序,包括茶坯處理、鮮花維護、拌和窨花、通花散熱、收堆續窨、出花分離、濕坯復火、再窨或提花。以茉莉花茶的窨制為例,首先需將茶鮮葉經過烘青,做成綠茶。在鮮花維護環節,茉莉花在采收、運輸過程中,為嚴防損傷和發熱,需經過攤、堆、篩、涼等步驟。其后,即是拌花和窨花環節,按40%以上的下花量,稱為茶花配比,茶花混合均勻,使鮮花和茶坯緊密地混合在一起,經過拌和后的茶、花混合物稱“窨堆”,放入茶箱,這時需關閉門窗以利保溫。隨后,則要“通花散熱”,就是經過一定時間,等到堆溫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通過散堆薄攤,翻動散熱,空氣流通,來給窨堆供給新鮮空氣,待鮮花恢復生機,繼續吐香,從而提高花香鮮濃度,這是窨制工藝中的重要環節,與成品茶香味的鮮濃度密切有關。然后是第二次窨堆,為的是讓鮮花持續吐香、茶坯繼續吸香。這之后,就進入“出花分離”環節,要用抖篩機將茶、花分離,篩出的茶葉稱濕坯,而篩出的花朵稱花渣。但出花后的濕坯要及時攤涼烘干,也就是要歷經“濕坯復火”的過程,花渣也需及時薄攤散熱,質量較好的花渣可烘制花干。最后是“再窨或提花”。所謂“提花”是指在窨花完成基礎上,再用少量鮮花復窨一次,出花后不再復火,經攤涼后即可勻堆裝箱;而“窨花”則還要經過茶坯鮮花拌和、窨花、通花、出花、烘干等一系列工藝處理,成為花茶。
蘇州花茶經歷幾百年的發展演變,已無當初的規模。據1993年調查,茶花總產7.76萬公斤。至1996年,玳玳花已無交售上市,極少的玳玳以售樹供市民觀賞。1998年,茉莉花、白蘭花不再收購,少數產量以零星賣花作裝飾佩戴之用。虎丘鎮(由虎丘、長青兩鄉合并而成)為保留傳統的“三花”不絕跡,在鎮園藝場辟有花圃,專人管理茉莉、白蘭、玳玳八百六十余株。在該鎮的農戶中,還有少量種植茶花的,均作盆栽出售或摘花供市民佩戴,茶花生產已由主業變成了業余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