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繼承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在大街一側已經失勢的大戶人家門口的臺階旁,有人擺演起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表現故事的戲劇,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古代多稱傀儡戲。木偶戲所用的木偶,因表演時多由真人幕后或幕下用線索牽引(北方稱“提線木偶”),所以蘇州人習稱為“牽線木頭人”,又稱“牽線木人”。牽線木頭人,早就成了蘇州專用方言,并出現在小說中:“到了這個地位,也教無可奈何,只得耐住性子,做一個牽線木人,讓喜娘們牽來牽去。”(《九尾狐》第四回)用的正是“傀儡”本意。
木偶戲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據考已有2000多年歷史。1978年底,在山東萊西縣岱野村東的一座西漢墓中,發現了一件比真人略高,全身都能活動的“木偶人”。出土時,木制骨架已散亂,除腹部一些細小骨架腐朽外,其余部分均可復原。它全身機動靈活,可立可坐,整體由13塊木條組成。旁邊還有一根銀條,當是用來操縱提拉用的:證明了漢代已有了提線的活動木俑存在。漢靈帝時,民間已有作傀儡、唱挽歌的風俗。而被專家論證為“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宋”的木偶戲,在文獻中多有披露,如《三國志·魏書·杜夔傳》注引傅玄序時就提到,當時著名巧工馬鈞就制造了會表演種種雜技的木人:“做山岳,使木人跳丸擲劍,緣垣倒立,出入自在”,“變巧百端”。隋唐時,木偶戲有了很大發展。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宮,還用“木偶”來比喻自己“軟禁”后被人擺布、冷寂無趣的窘態:“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見《明皇雜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第206號墓清理出的初唐傀儡,更以實物證實:初唐時,西域也有了傀儡戲的存在,而且是有故事、有情節的正式戲劇表演的存在。
蘇州昆山巴城鎮有綽墩、傀儡湖等地名,就與唐宋以來的木偶戲劇有關。原來唐代天寶年間,知名的演藝家黃幡綽(黃番綽)就是昆山巴城人,他與李龜年、仇大娘齊名,生性詼諧、風趣,巧舌如簧,能歌善舞,他與詩人張徽聯袂出演的參軍戲(類似相聲的古代曲藝)更是風靡長安,黃多次用幽默話語諷諫唐玄宗,很受玄宗寵愛。安史之亂時,宮廷成員多隨玄宗入蜀,唯獨黃幡綽只身回到老家,收徒授藝,教習歌舞曲藝。他傳唱的歌調,是沒有樂器伴奏的清唱,俗稱嘌唱,即干唱,迂徐委婉,細膩綿糯,這便是后被稱作水磨腔昆山腔的正聲,形成一種流派。(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在《南詞引正》就說:“惟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黃幡綽過世后,就葬在村前的土墩上,后人稱該高埠為“綽墩山”。(綽墩山約高出地面6米左右,南北長70米,東西寬30米,面積約2100平方米,由于建設需要,1982年-2004年,先后7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各類古遺物1300多件,又檢測馬家浜文化層古水稻田獲得的碳化米粒,證實了6000年前先民們已把野生水稻擇優選良培育食用,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水稻起源地在長江流域。2006年5月,綽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時戲曲藝人尊黃幡綽為戲曲“元祖”,民間戲班子經常到綽墩山演戲以示緬懷,到了宋、元年間,這一帶更是盛行傀儡戲。而黃幡綽生前所住的村莊所在,已沉陷為湖,故名為傀儡湖。
二
木偶戲種類很多,單在宋代就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鐵枝傀儡、藥發傀儡、肉傀儡之分,其中杖頭傀儡與懸絲(提線)傀儡比較普遍,后代也有所流傳和發展。規模上,也有大有小。規模小的有所謂“扁擔戲”。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圍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闐,詞白則用叫嗓子,均一人為之,謂之扁擔戲。”即由藝人肩挑扁擔而得名。扁擔一頭擔箱籠,一頭擔藍布囊,藝人手提大鑼,邊敲邊沿街招呼生意。當老人、小孩及其他路人圍上來時,即打起圍場,支起戲臺,開始表演傀儡戲了。戲臺極為簡單,往往靠墻靠柱支起扁擔,圍上藍布圍子,將藝人和箱籠都圍在里面,藝人邊敲鑼,邊取籠中木偶,嘴銜著口哨,模仿表演戲里各種角色。例如用自己本嗓扮演男性,用口哨尖銳聲演女性,聲音加粗演老者,尖細發聲演童子,并多在戲事表演到緊要處和關鍵時刻,借戲中緣由,伸出小鐵盆等容器向觀眾索要錢兩,或說:“趕考缺路費了”,或說“沒錢吃飯走不動了……”觀眾欲知后事,紛紛解囊投錢,這就叫“彩錢”,藝人收了錢,再接表演。這種扁擔戲,北方又稱“茍利子”。《燕京歲時記》說:“茍利子,即傀儡戲,乃一人在布帷之中,頭頂小臺,演唱《打虎》、《跑馬》諸雜劇。”《一歲貨聲·耍傀儡子》也說:“耍傀儡子,一人挑擔鳴鑼,前囊后籠,耍時以扁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臺閣,下垂其藍布圍,人籠皆在其中。籠內取偶人,鳴鑼銜哨,連耍帶唱,有八大出之名:《香山還愿》、《鍘美案》、《高老莊》、《五鬼捉劉氏》、《武大郎詐尸賣豆腐》、《王小二打虎》、《李翠蓮》、《鐘馗嫁妹》。”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木偶戲,屬于規模較大的,打鑼吆喝及藍色布圍子中的藝人兩相分工了,桌面褐色平臺上級別較低的藍袍官員,正向穿紅袍的高官打恭作揖,說明布圍子中的藝人正通過桿杖或提線予以操縱木偶表演了。
規模更大的,則臺面更大,人物更多,不僅有打擊樂,還有人操弦樂,北方特稱“大茍利子”,較少見。
三
值得注意的是,舊時江南民間多有木偶戲班,由于多表演昆曲藝術,又稱木偶昆曲(又稱昆曲提線木偶劇),它是昆曲的又一種表演形式,采用人、偶同臺的形式,表演時,演員一面手提十多根線操縱手中的木偶,一面配唱昆曲,表演者既要能唱昆曲,又要會操作木偶,以線傳情,以木偶的動作神態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情感,所謂“雙手提活生旦凈丑千般態,一口唱妙喜怒哀樂百樣聲”,將典雅華麗、婉轉細膩的昆曲和民間木偶技藝融為一體,真可謂雅俗共賞。但是,昆曲正式成熟是在明末清初,仇英所在的明代中期,木偶戲表現的應是昆曲的前身——南戲戲文。毋庸置疑,它就是之后在江南、在蘇州流行的木偶昆曲的雛形。由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通常認為的木偶昆曲創建于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的說法,其實可以提前好多年。既然仇英筆下已經有了表演戲劇的木偶戲,當昆曲在蘇州盛行時,木偶昆曲也一定應運而生了。談論木偶昆曲與昆曲同步發展或許稍嫌武斷,但一定不會太遲,因為木偶戲有它便于“走街串巷”的優點,它更能適應平常市井的需要,它的生態空間在當時比豪華舞臺來得更大。
木偶昆曲在昆曲的故鄉——蘇州,理應有它的輝煌時期,可惜未見有文字記載。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出生于昆曲世家的顧篤璜先生,從老藝人汪雙全處獲知了:吳江縣(今蘇州吳江區)七都尚有木偶昆曲“姚家班”,雖停業已久,但從事木偶昆曲的老藝人尚有幾位健在,他們不僅提線木偶技藝高超,而且昆曲唱腔均很規范,還能按照純正的昆劇風格為演出伴奏。經顧篤璜先生尋訪和推薦,當時就有姚氏弟兄等8人被聘請到蘇州,安排在蘇昆劇團任教。
1986年,在吳江民間文藝普查中,吳江七都吳越村洪福木偶昆劇團的資料終于被完好挖掘并記錄在案。原來,在江浙一帶頗有名氣的洪福木偶昆劇團就是創建于清道光年間的“姚記保和堂”(俗稱姚家班),新中國成立后才更名洪福木偶昆劇團,鼎盛時有16名演員,能輪番上演《長生殿》、《白兔記》、《邯鄲夢》、《劈山救母》等百余出戲,可表演五色彩燈、射箭、吸煙三大舞臺絕技。上世紀六十年代,劇團大部分人員回鄉務農,演出活動隨之停止,木偶昆曲幾乎失傳。2002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后,木偶昆曲才又受到重視。2004年,吳江七都鎮重建木偶昆劇團,木偶昆曲的項目傳承工作正式啟動。2005年,木偶昆曲被列入第一批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姚氏兄弟中唯一健在的姚五寶老人被選為昆曲木偶的蘇州市級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