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二回中有:那年(寶玉)周歲時,政老爺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件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爺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悅。
“抓周”在蘇州的民間舊俗中很是流行的,追溯抓周習俗最早記載大概屬于北齊的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風操》中云:“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貧、廉、愚、智名為試兒。親表聚集,致燕(宴)享焉。”宋以來抓周之物就不分男女了,只要家中孩子過周的當天必舉行抓周儀式的,并且親朋好友都在圍觀,觀其先拈者何物,以斷孩子日后的志向。這是小孩子來到這個人世朦朧中接受的最早的角色教育了。如果男孩取到書,則家人皆大歡喜,歡聲雷動,說上幾句奉承話,都要祝賀主人家的孩子一定是專心學習,認真讀書做官了;若是抓弓矢,將來必上戰場立功,成為將軍;若取父祖誥敕則必出入官府……當然這些都是迷信效應的民俗心理,但是在民間是很有影響的,人們都是信其有的。
曹雪芹在寫作《紅樓夢》時,讓賈寶玉抓周,并且讓賈寶玉的今后人生應了抓周的“巫語”。民間舊俗,有時就是這么神奇,這說明曹雪芹是相信抓周這種民俗的,同時更說明抓周在民間的影響力,以及當時的盛行。在《顏氏家訓·風操》中說“江南風俗”,江南當然是指江南一帶了,蘇州往往就是江南的代名詞,曹雪芹當然不只是讀了《顏氏家訓·風操》才知道江南有“抓周”的習俗的,即使讀了,也不一定寫得那么逼真。一個作家創作源泉是來自生活的,曹雪芹書中的寶玉抓周的場景當然是真實的生活反映,因此,寶玉抓周是參照的蘇州民俗而寫進了《紅樓夢》。□顧小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