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居住雙成巷時,常穿過花街,到養育巷一家小書攤去借小人書看,或到太平橋堍去買油氽面衣餅吃,那油餅不放雞蛋只賣五分錢一張,我就常吃那不放雞蛋的,省下幾分錢看小書。看完小書吃完油餅,再穿過花街回家。花街很窄,看不到有什么花,街邊斜放的馬桶倒有不少。同樣,花街南面那條叫柳巷的,也并無柳樹。兒時曾在柳巷口一所“培德小學”就讀,花街柳巷中常常穿來串去,那時根本不知道腳底下這塊土地,曾是紅塵中一二等的風流之地。
蘇州的街巷,確實神秘得可以,尤其是那些以花草為名的小巷子:幽蘭巷、丁香巷、桃花塢、蓮花巷、水仙弄、花街巷,柳巷……走在這樣的街巷,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個詞來:“尋花問柳”。“尋花問柳”字面上最早的意思,是指尋訪春天的景色。但古人喜用花和柳來借指美女: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花枝招展等;因那柳枝的飄搖輕靈,就用來形容女子的腰肢如柳腰等。到后來“花柳”另有所指了,“花”既是美女的代稱,還表示了同妓女有關的事物,如稱妓女為花娘、花旦,妓院聚集之地為花街、煙花巷等,“柳”也有這種意思。古代詩文中,“花柳”常借來指煙花場所。煙花地沾染的疾病也稱作“花柳病”。因此“尋花問柳”就有了非正常男女關系的意思,在古代就是狎妓宿娼。
蘇州出名妓,歷史上就有真娘、心奴、薛素素、董小宛、甄金蓮、李香君、柳如是、陳圓圓、賽金花等名妓。在清代早中期,各地妓女妝束還以摹仿蘇州為榮。清末,有好此道者還專門撰寫 《八埠艷語》:“妓家分南北幫。南幫活潑;北幫誠實不免固執。南幫應客,周旋極殷,如論風頭,則非北幫可及。”甚至于當年在北京上海等地,還出現了沒有蘇州頭牌就不上檔次,“家家青樓學吳語”的奇怪景象。
宋時蘇州的花街柳巷西美巷一帶,有許多妓院,花街東面的那條幽蘭巷,宋時就稱作勾欄巷。勾欄原指娛樂歌舞之地,也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于現在的戲院。因戲棚內設有若干勾欄,故稱。明代以后,卻把妓院叫做了勾欄。后來才根據諧音改稱幽蘭巷。幽蘭巷與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為舊時官紳權勢人物放蕩冶游之區。明代時這片紅燈區南面,是蘇州府衙門和道臺衙門的所在地,是蘇州最高的行政機關。尤其到了清代,官吏狎妓盛行。京城和外地來蘇的官員,以及到兩個衙門辦事及謀取官職的人員,大多在附近落腳。為此,這一帶商店林立,百貨雜陳。于是在“行政機關”后面幾條小巷內,相繼開設了旅館和妓院,以招徠客人。那些有錢的達官貴人,每到夜晚,進入妓院,狎妓玩樂,燈紅酒綠,笙歌徹夜,而且還有雅稱——尋花問柳。慢慢這兩條幽深的小巷,便有了自己的巷名——花街巷、柳巷。
如今這兩條風流舊巷,已找不到任何遺留的煙痕粉跡,花街和柳巷都保留得靜謐而干凈,粉墻院落、黛瓦小樓,連街面也寬闊許多,偶見墻頭翻出青竹梢和葡萄藤,仿佛敘說曾經的胭脂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