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天平山西北,有一處不起眼的小山,名叫寒山。在明朝萬歷年之前,還是個無名小山包。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一個叫趙宧光的人看中,選為趙氏墳塋之地。為了守墓,趙宧光便在山中隱居。經過四五年時間的經營,這山儼然成為一方名勝之地,甚至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一次不落地光顧,至今山上還有所謂的乾隆御道的遺跡可循。
據史志記載,趙宧光(1559—1625),字凡夫,一字水臣。趙宋王室之后,世居太倉璜涇。趙姓在蘇州不是什么大姓,可它卻是宋朝皇室之后。到趙宧光父親趙樞生(1533—1593)這代開始移家吳市,與王稚登隔河而居。趙樞生“為人厚重簡默,博學著書,屢征不仕”,最后遁跡空門。趙宧光是趙樞生的第三個兒子,從小風流倜儻,泛覽經史,貫串百家,尤其精于篆書,著有《說文長箋》《寒山帚談》《寒山蔓草》《篆學指南》等書,雖然策名上庠,卻終生不仕。他娶了書畫家陸師道的女兒陸卿子為妻,夫婦倆皆以詩文名世。卿子工于詞章,翰墨流布,一時名聲籍甚,著有《考槃集》《云臥閣稿》《玄芝集》等書,與蘇州留園主人徐泰時之女、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之妻徐媛并稱為“吳門二大家”。趙宧光的兒子趙均,字靈均,從小跟其父親學習“六書”,娶文徵明的孫女文淑為妻。文淑字端容,性明慧,自幼得到家學真傳,但凡見到的幽花異卉、小蟲怪蝶,信筆渲染,皆能摹寫。于是,趙氏父子篆學,姑詩婦畫,被人稱為“吳門三秀”。清兵入關后,文淑的父親文從簡亦隱寒山,與趙家一起居住在山中。
山中有這么多文士高人隱居,也吸引了騷人墨客的眼球,不斷前往造訪,還有吟詠詩篇傳頌,這小山便漸漸地有了名氣,地方志書中也頻有記載。崇禎《吳縣志》云:“寒山,即支硎右一支。此山先未有名,萬歷中士人趙宧光為父卜葬,遂隱居于此。宧光胸中富有丘壑,其力亦能副之。鑿石為澗,飲泉為池,疏松深竹,可以忘世。王志堅云:昔宋真宗命人圖寫魏野山居,若此例果行,當首及此山。”《木瀆小志》云:“寒山,在天平西北章山西,石壁峭立。明趙宧光廬墓隱此,筑寒山別業,因名。山中有千尺雪最勝。后改化城庵。清高宗賜名聽雪閣及法螺、空空諸庵,皆宧光三徑也,今亦廢。由此循御道西行過龍池,通華山。”上述名勝中,最有名的千尺雪,其實是個人造瀑布,經過趙宧光的鑿山引泉,讓泉水沿著石壁飛流而下,飛瀑如雪,故名。山中的人文景觀主要是趙宧光在此修建的房屋,稱寒山別業。《木瀆小志》記載:“寒山別業,在支硎南,高士趙宧光葬父于此,自辟巖壑如仙源異境,與其妻陸卿子偕隱,構小宛堂讀書其中,所置茗碗幾坐偕翛然絕俗。又有千尺雪、云中廬、彈冠室、驚虹渡、綠云樓、飛魚峽、馳煙驛、澄懷堂、清暉樓諸勝。子均與婦文俶(淑)亦居此。后改僧廬。清高宗南巡,六次臨幸,賜詩至三十余首。”其中,一些建筑,亦屢有興廢,屢改其名,聽雪閣之名還是乾隆皇帝欽賜的呢!法螺庵是趙宧光的清修之地,因其從修篁叢中百折而上,勢如旋螺,故名。
當然,隨著歲月的流逝,山中的一些勝景已經湮沒在時光隧道之中了。這些所謂的勝景本來就是沒有的,是歲月的積淀結果。既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輪回,我們同樣可以創建、再造。所幸這座小山竟然還有志書傳世,也出自趙宧光之手。《寒山志》1卷,趙宧光撰,《江蘇舊方志提要》未著錄,《江蘇藝文志·蘇州卷》 著錄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與“《變記》1卷《歸復華山記》1卷”合為一種。民國30年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刊印的《吳中文獻小叢書》之十一《寒山留緒》,乃趙宧光裔孫趙耀所輯,其中亦有《寒山志》并趙耀跋。全志約4000字,跋文1700字,沒有序,也沒有篇目,專門記述作者于萬歷甲午年(1594)春奉先父遺言,披蓁歷莽,慨然任修五世祖墓,“營筑三四年,而荊蓁瓦礫之場皆成名勝”的歷程。此志是名勝重輝的文化支撐,已經收入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的《蘇州地方歷史文化讀物》之《吳中小志叢刊》中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