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揚
著名學者張中行先生對蘇州滄浪亭情有獨鐘,他在《負暄三話》一書中談到,最愛滄浪亭的“野趣”。
張先生的看法是很有代表性的。
滄浪亭之所以特別有野趣,近乎自然,這似乎與其第一位主人蘇舜欽的審美情趣有關。
當時,那里的環境是“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可見蘇氏之所以卜居于此,無非是為澄川翠干所吸引。智者樂水,君子師竹,“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虛心即我師”(白居易句),水竹之勝充分體現出了蘇氏的意趣與心態。
然而就是這有著千種風情的竹子,使一代名園滄浪亭產生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也因此而往往顯得要“比別處幽靜些”。
滄浪亭栽植的竹子,看似漫不經意,其實都是頗具匠心的,或孤植、或叢栽,或成片成林,各擅其勝。“翠玲瓏”為翠竹所環繞,日光穿竹,光影零亂而精致,而風搖翠竹更發出了一種類似玉版相擊的清音。鄭板橋對竹子曾有過一段非常優美的描述:“十笏茆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在滄浪亭“翠玲瓏”等一些景點中,我們很容易產生出與鄭板橋相似的感受。
滄浪亭內還有很多造型別致、圖案精美的漏窗,很多獨立的小天井,這些地方大多點綴著三、兩枝翠竹,襯托在紅窗粉壁之前,掩隱于日光月影之下。而在看山樓下,面積較大的黃石與泥土相間的土坡上,大片的竹林則有一種“沿山密條亂牽衣”的山野之趣。
(編選自蔡一揚《滄浪亭竹韻》,《蘇州園林》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