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遺址位于東渚鎮寶山村的陽抱山,這是座海拔僅20多米的小山,位于陽山西側,又名銅頂山。1983年3月發現古文化遺址。遺址分布在陽抱山南麓,寬10米、長約200米的范圍內,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80厘米,文化內涵豐富,采集到磨光石錛、刃口磨光的斜面石鉞等石器和夾砂紅陶罐、印紋硬陶罐、原始瓷等陶瓷的碎片。陶器的紋飾多為拍印紋,有云雷紋、弦紋、席紋、曲折紋、方格紋、葉脈紋,體現了西周至春秋時代的地方性文化特征。 陽抱山已知的著名古墓尚有魯肅墓,魯肅是吳國最重要的名臣。陸績墓,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朱德潤墓,元代官鎮東行省儒學提舉,曾與倪云林疊成“獅子林”假山。朱用純墓,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和教學家。1928年,李根源二次赴陽抱山訪考朱墓,既得“墓在北三梓堂,穴已山亥向,地為朱家產,先生墓志銘,二千余言,彭定求撰”。
1991年7月6日,村民采石放炮后拆破時發現一處東晉古墓。墓廓系青磚結構,由墓室、墓道兩部分組成。進深6.66米,高約4米,平面呈“凸”字形。南北向,東西墓壁邊長4.42米,中間略有弧形;南北墓壁邊長4.45米,墓底鋪設2層青磚,東西一順砌法。在離地面約1米處,室壁漸向上收身,穹窿結頂。墓室四角離地1.5米,各置1磚挑出,作為燈座,各有青瓷盞1件。棺床位于墓室的后半部,東西向,棺木已朽。存有銅、鐵棺釘27枚,尸骨無存。祭臺設在墓室的前半部,由2層青磚縱橫排列呈長方形,出土文物多存放在上面。室壁上還嵌有多塊模有反書“一尺六寸”磚。出土文物共22件:其中青瓷器12件,銅器4件,玉、石器3件,鐵器1件。這些隨葬品中,尤以青瓷器為最著,如橋形四系盤口壺、青瓷羊尊、球形高足有蓋香熏、獸足硯、吐盂等。青瓷胎質青灰,釉色晶瑩,紋飾簡樸,造型生動。另有滑石豬、玉印和刻有“顧褚”、“顧叔聲”姓名的五面銅印1方;銅弩機、鐵劍等物。隨后,山麓相繼發現規模較小的“船”形古墓幾處。
2001年4月,蘇州市測量繞城高速公路路址時,在陽抱山發現一座規模較大的墓葬。9月起,由蘇州博物館和吳中區文管會聯合對墓葬進行發掘。古墓呈長方形,坐東朝西。墓上封土成覆斗狀,封土頂部長25米,寬12米。底部東西長60米,南北寬40米。封土厚4米多,采用了春秋時先進的版筑技術,兩邊夾版,中間一層層地加上泥土和石頭夯筑而成。墓室長11.3米,寬5米,深4.5米,為長方形石穴墓,西側有長16.7米、寬3.5米的斜坡墓道。此墓早有盜掘者光顧過。墓中棺槨不知所蹤。墓室里留下一把青銅鑿,長12.5厘米,寬4.5厘米,鑿兩側弧形向外挑起,呈“風”字形,是典型的越國青銅鑿。墓道里則有越國黑皮陶雙耳汲水罐及一只泥質陶的杯子,兩者皆應為戰國時期的越國盜墓者所遺留。盜墓者沒有留下多少隨葬品:兩組原始青瓷器,均為官窯燒制,胎薄精致、釉色均勻、器型規整,無蓋。一組是8件原始青瓷罐,大的有4只,直徑18厘米、高17厘米;最小的一只,直徑3.8厘米、高3厘米,僅一只乒乓球大小。另一組為原始青瓷扁碗,共五只。這是繼蘇州真山大墓之后又一處吳國王室大墓,從而也進一步表明,在古城西部山區存在一個吳國王陵區。
2005年7月25日,在陽抱山獾墩修復采石宕口現場再發現有大型墓葬。獾墩位于陽抱山北側小峰上,頂部有東西長9米余的墓坑露出,其上殘存封土僅3米余,其東西兩側還有石砌防盜墻,整體規模東西長約40米。此墓葬遺址為一墩一墓,是在基巖上由人工堆筑的土墩墓,整座土墩封土達7層,多呈坡狀堆積,墩中部堆積層較厚,近邊緣處略薄。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墓口全長11.6米,墓道在東,為斜坡墓道,長2.25米,從墓道口至墓室處傾斜10度左右;西部墓室長約9.35米,殘寬1.9至2.7米。在墓室西北側有一坑,東西長2.8米、南北長2.5米、深約1.6米左右,這極可能為當時的一個隨葬器物坑,可惜在該坑地表下有一個早期盜洞,一直至底再通到墓室,所有器物被盜掘一空。僅在墓室內底部殘留15件隨葬器物,陶瓷類主要為原始瓷碗與陶紡輪,玉石類則有瑪瑙管、玉柱狀器、綠松石珠、鑲嵌類綠松石片等。
游后感言:寶山遺址是依山旁的寶山村命名,但遺址和眾多古墓均在陽抱山上,感覺稱“陽抱山遺址”更貼切。
推薦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