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濤
1000多部膠片電影拷貝,近50臺各種型號的電影放映機,數以百計的各種幾乎絕版的放映機配件,還有《大眾電影》等舊期刊和數以千計民國以來的各種電影資料,這些都是吳江電影收藏愛好者吳方忠5年來收集到的寶貝。
500平方米的公司庫房成為他的“老電影片庫”,在吳方忠看來,一部電影或多或少,能從不同的視角反映拍攝的那個時代。收藏這些和老電影有關的物件,就是收藏歷史,留住青春的印跡。
從潘冬子到瓦爾特,電影伴隨他的童年
1962年,吳方忠出生于吳江,在他童年時,想看一場最新上映的電影要到蘇州的大影院,有的時候得轉上幾種交通工具。吳方忠說,當時家里經濟條件有限,沒有多少錢去看電影,有時他就和小伙伴躲在大人堆里,偷偷地混進去,或者趁電影快散場大堂門開時,溜進去看最后幾分鐘電影。
除了影院,最受吳方忠和小伙伴歡迎的是露天放映隊。在吳方忠的記憶里,露天電影場次不多,只在重要節(jié)日放映。他說,那時,得到要放露天電影的消息,就像得到一條喜訊,鄉(xiāng)親們就像過年一樣。
放露天電影,對環(huán)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傍晚的時候,人們手里拿著椅子,胳膊夾著小板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大家都想早點趕到,可以坐在前排離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好位置。有的時候一個電影拷貝幾個場地播放,還要等跑片員送片,甚至一等就到了半夜。“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xiàn)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體會的。”
伴隨著放映機發(fā)出的咔咔聲,潘冬子、張嘎子、李向陽、高傳寶、瓦爾特、夏伯陽……少年吳方忠被銀幕上一個個英雄形象所吸引,沉浸在電影世界里。“對我影響最大的電影是《英雄兒女》,第一次看時,我還是個小學生,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過程感染了我。現(xiàn)在每當聽到歌曲《英雄贊歌》,這部電影的畫面就會浮現(xiàn)在眼前。我曾陸陸續(xù)續(xù)將它看了七八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悟。”
20世紀70年代,吳方忠成了一名電影放映員,這份職業(yè)讓他能零距離接觸電影。吳方忠也在當放映員的3年里,摸透了膠片放映機的性能,機器出了故障,他能很快判斷出問題在哪里。吳方忠說,這段放映員生涯對他日后收藏、維修老式放映機有很大幫助。
再續(xù)前緣,開啟不尋常電影收藏之旅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電影院從國有改為民營,膠片電影改為數字電影,3D電影出現(xiàn),數字電影海報取代手繪電影海報……絕大多數電影院告別膠片拷貝,膠片電影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離開放映員崗位后,吳方忠開始經商,二十幾年的打拼,他的公司在當地科技企業(yè)中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但他的生活也與電影漸漸疏離,直到2017年,一個朋友的電話,讓他與電影的緣分再次重續(xù)。
2017年元旦后,他接到省電影公司一位朋友的電話,得知195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的神話題材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一個拷貝,在英國拍賣引起轟動。朋友的潛臺詞是“你有經濟能力,可以收藏些老膠片電影”。
吳方忠非常喜歡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的表演,也被七仙女和董永凄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就在那個時候,他萌發(fā)了收藏老電影膠片的念頭,覺得不能再讓這些見證歷史的藝術品流向海外了。從那以后,吳方忠一邊做生意,一邊搞收藏。
吳方忠說,在蘇州甚至整個江蘇省,要收集老電影膠片很困難,因為一些電影發(fā)行公司倒閉后,就把膠片和放映機直接當廢品賣掉了,即便是還有放映機和老膠片的企業(yè),保存得也不是很完善。吳方忠為此把眼光投向了全國,并加入了全國收藏老電影膠片的QQ群、微信群,也跑了外省很多電影發(fā)行公司,隨時了解哪里有老電影膠片的信息。有一次,吳方忠得知河南鄭州有一位收藏家手頭有一部珍貴的有關周恩來總理生平的紀錄電影拷貝時,就立刻去當地找到那位收藏家,軟磨硬泡了很久終于拿下了那部拷貝。為了能夠系統(tǒng)地收集膠片,他還結識了不少影視圈的朋友,他們經常通過各種渠道提供老電影相關物件的線索。
每次收到電影膠片,吳方忠都會仔細檢查,將散亂的膠片一一捋順。“每當看到這些膠片經過修復之后,放出來聲畫清晰,不跳片、不斷片,我的內心就充滿了成就感。”
留住光影,希望能建一家老電影博物館
5年來,吳方忠“揮霍”400萬元收藏了1000多部膠片電影拷貝,近50臺各種型號的電影放映機和各種配件,數以千計各種幾乎絕版的電影資料。為此,吳方忠專門在公司5樓的庫房里設置了一間“老電影資料庫”,這里的每一件藏品,他都視若珍寶。
隨著庫房門徐徐打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銀幕和擺放整齊、大小不一的膠片放映機。吳方忠說,8毫米、9.5毫米、16毫米、35毫米、70毫米及中國特有的8.75毫米的膠片和放映機,他費盡周折收藏了其中的一部分,蔚為壯觀。吳方忠自豪地說,經過他的整修,這里的每一臺機器都可以正常運轉。
在庫房另一間屋子里,存放著各種老電影膠片拷貝,其中不少裝膠片的鐵盒已有銹跡。從20世紀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到50年代的《南征北戰(zhàn)》《渡江偵察記》,從90年代的《大決戰(zhàn)》《大進軍》再到本世紀的《寶貝計劃》《建國大業(yè)》等應有盡有。除了故事片,吳方忠的藏品中還有不少新聞簡報片,其中一部名為《速戰(zhàn)太浦河》的影片,是江蘇電影制片廠在20世紀60年代攝制的,記錄了當時吳江群眾改造太浦河的浩大工程,影片中留下了當年吳江多地的歷史影像,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電影膠片的儲存,對環(huán)境有比較嚴苛的要求,高溫、高濕都會產生“醋酸綜合征”。片庫對通風、防塵、防潮、防火、光線等都有要求。膠片受強光照射后,會干燥和加速褪色。因此,要長期保存膠片,必須做到科學合理遮光,膠片必須裝在完好的黑色護片袋內,放置膠片的片盒、片桶要完好無損。吳方忠在保管膠片方面不計成本,不僅在庫房安裝了24小時恒溫空調,而且專門為這些拷貝定制了鋁質片箱,層層加以保護,盡可能延長膠片的壽命,使其不被腐蝕。
給來訪的朋友或者員工放電影時,吳方忠的神情很專注,他說,這時候感覺自己是最有成就感、最快樂的人。很多離退休老人看過吳方忠收藏的電影后,都感覺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吳方忠覺得,這些藏品捂在家里等于孤芳自賞。他有個夢想,就是希望建立一家老電影博物館,將藏品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目前他正在和相關部門溝通。“收藏電影是我的情懷,因為每一部老電影都敘述著一個故事、記載著一段經歷、珍藏著一份記憶。希望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了解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