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何大明
提起源遠流長的蘇州香山幫建筑技藝,人們往往專注于“三雕”:木雕、磚雕和石雕。其實,別具一格的彩繪也是一絕。彩繪俗稱彩畫,是一種載體以木代紙、色料以彩代墨的建筑裝飾畫。其繪制的方位通常高高在上,主要施于廳堂的梁架結構上,屬于建筑裝飾技藝。彩繪不但可以美化廳堂,還對木質梁架結構有一定的防腐防蛀作用。
歷史沿革
在我國古建筑歷史上,彩繪歷史源遠流長。彩繪不但是一種審美情趣的體現,也是宗教圖騰和權力的象征。儒家經典《禮記》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色彩的象征性已經形成禮制,與社會的等級地位相匹配。當時,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同樣享受彩繪的高等級待遇。梧桐園和姑蘇臺堪稱典型例證。《吳越春秋》記載梧桐園的廳堂之美:“分以丹青,錯畫文章,嬰以白璧,鏤以黃金,狀類龍蛇,文采圣光。”姑蘇臺,因建于姑蘇山而得名。宋人崔鴳《姑蘇臺賦》歌詠:“神材異木,飾巧窮奇,黃金之楹,白璧之楣,龍蛇刻畫,燦燦生輝。”但此時建筑裝飾還處于萌芽狀態,沒有形成獨立的建筑裝飾類型,彩畫、雕刻、繪畫雜糅不分。
西漢時期,史料中有“以椒涂壁,被(披)以文(紋)繡”的記載。“椒”是指用花椒搗碎研磨成粉制成的一種紅色顏料。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迅速發展,彩繪在裝飾紋樣上出現了卷草、蓮花、火焰、飛天等圖案,寶珠和曲水萬字也占據一定地位,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兩種式樣均已有,這也影響了后期隋唐彩繪風格的發展。
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專門介紹了建筑彩繪制作技藝,規范了六種基本做法: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疊暈棱間裝、解綠結華裝、丹粉刷飾和雜間裝。圖案大多以紅色作底,青、綠、朱、白、黑五色攢退,色彩鮮艷,以暖色為主,線條剛勁有力,圖案多以花草為主,疏朗大氣。宋代的建筑形式比唐代規模更宏大,彩繪表現手法也更豐富。其特點是更講究筆法的流暢飄逸、線條的剛勁挺拔,花紋圖案也變得活潑多樣。在操作技法上,宋代以線條輪廓和圖案造型為主,以退暈技法為輔;以青綠為主色,以紅黃為陪襯,風格清淡雅致。由于宋代禁止民間私設金爐熔金,所以彩繪中很少用金飾,這也成為宋代彩繪的一大特色。當時彩繪禁止民間使用,主要用于宮廷、衙署和寺院。重建于宋代紹興年間的蘇州玄妙觀,不但三清殿梁架裝飾彩繪,兩廊還繪制精美壁畫:“召畫史工山林、人物、樓櫓、花木各專一技者,分任其事,極其工致。”
元代,彩繪使用對象放寬至祠廟。成語“雕梁畫棟”典出元曲《看錢奴》第三折。當時,畫工們在額枋彩繪上創造出一種新的旋子紋樣。旋子紋為一圓形而富有旋轉動感的花卉裝飾圖案。元代立國不到百年且戰亂不止,現今留存的彩繪很少,只有山西永樂宮、洪洞廣勝寺等幾處實物。元代彩繪以青綠為主調、同時輔以黑白線作各部圖案的輪廓線,使作品更加明晰典雅。元代還首創了在建筑物的枋心添加泥塑圖案這一技法。北京雍和宮北曾出土元代亭子彩畫。
明清以來,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以及一些商賈人家的住宅,也可以使用彩繪。蘇州東山凝德堂和明善堂的廳堂內,明代彩繪保存至今。當時從事彩繪的匠人,已經從漆工中分離,成為獨立的彩繪工。明清時期建筑彩繪的制作技法已經完善,襯底襯色技術、罩染技術、堆粉貼金技術、調色全色術、疊暈技術等,都有發展和提高。此外還有一個突出之處,就是產生了以青綠兩色為主的冷色調,這使得建筑裝飾的色彩和造型趨向優雅。明代木構彩繪以梁、檁、額枋等柱頭以上部分為重點,斗拱上的彩飾只以單色平涂或單色退暈為主。清式彩繪的色彩基調以青綠色的冷色調為主,用紅的范圍比明代多了。制作工藝上,清式彩繪結合瀝粉、貼金、掃青綠等手法來加強裝飾效果。官式彩繪可分為五類,和璽類、旋子類、吉祥草類、蘇式類和海墁類。在材料使用上也有更多突破。除了傳統的石色之外,繪制異獸、包袱、白活所需的植物色也大量使用,更突出的是昂貴的金色廣泛施用,使得高等級建筑顯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清代建筑彩繪達到了歷史鼎盛期。
民國以來,蘇州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建筑彩繪日漸式微。西風東漸,現代化的建筑逐漸受到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以木質梁架為載體的傳統彩繪,不但費時費工成本高,而且容易褪色不易保存。如此,建筑彩繪退出歷史舞臺也就在所難免了。蘇州保存至今的彩繪,除了少量繪于明末清初,大部分為清代乾嘉年間繪制。
內容特色
建筑彩繪主要有南北兩大流派。北派彩繪以北京為中心,稱為京式彩繪。南派彩繪又稱江南彩繪,以蘇州為中心,主要有蘇式、徽式等,以蘇式彩繪影響最大。京式彩繪基本采用和璽畫和旋子畫。皇家宮廷和園林是建筑彩繪的集大成者,故宮與頤和園分別為代表,其彩繪部位多而繁復,金碧輝煌盡顯皇家奢侈氣派。彩繪不但廣泛施于梁架結構,還施于屋宇外面的牌樓等建筑,頤和園的彩繪長廊令人嘆為觀止。
蘇式彩繪典雅清新,充盈著江南的水韻特色,以圖案精湛、風格秀麗而成為傳統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是香山幫匠人的一大杰作。蘇式彩繪傳承宋代營造法式而又有所創新,內容豐富多彩變化不一,與京式的富麗堂皇有著明顯區別。
蘇式彩繪主要施于建筑物的梁、枋、檁三大部件上,以及墊栱板等處。其格式以被施彩繪的部件為單位,按照全長分為左中右三段:左右兩段叫“包頭”,中間一段叫“錦袱”。“包頭”內飾花紋,或者繪金線如意紋,或者繪書條嵌星紋,兩邊包頭的花紋必須統一。
“錦袱”因為看似錦繡包袱而得名。形制有直線形和圓弧形兩種。錦袱尖角向上的叫正包袱式,尖角向下的叫反包袱式。錦袱內常常繪制各類錦紋,錦紋之間相互貫穿,式樣豐富多達七十二款。洞庭東西兩山的錦袱以正包袱式為多,其圖案變化多端豐富多
彩。一個錦袱就如同一幅小型國畫,內容有山水、人物、花卉、魚龍、飛禽、走獸、古錢、兵器、筆墨、博古、梳妝品等。根據所繪題材,每一個錦袱都有具體名稱,如人物袱、山水袱等。蘇式彩繪的襯邊也很講究,常常以花紋點綴,有席紋、回紋、魚紋、云紋等。
蘇式彩繪的色料,以裝金為貴。多數采用平式裝金,少數采用瀝粉裝金。平式裝金分“金地五彩花”和“金花五彩地”兩種。內容多含吉利口彩,如“瓶升三戟”“一錠如意”等。蘇式彩繪施于宅第或祠堂的,構圖比較靈活,色調柔和雅致。常用淺藍、淺紅、淺黃作畫,花紋用祥云、幾何紋或卷草等式樣,精雅別致。
制作技藝
根據花式之繁簡、用料之優劣、操作之精粗,其形制可分為上五彩、中五彩和下五彩三類。上五彩:花式復雜多樣,以山水、人物等圖案為主,著色退暈瀝粉少,裝金少。中五彩:花式比較簡單,以花草為主,著色退暈不瀝粉,不裝金。下五彩:花紋圖案框線,色彩少,退暈比較簡單。
蘇式彩繪的顏料選擇相當講究,可分為植物性、礦物性和人造無機顏料三類。植物性顏料主要有胭脂、槐花、藤黃、花青等。礦物性顏料主要有朱砂、石綠、雄黃、煙煤、老粉(白土粉)等。人造無機顏料是后起之秀,主要有銀朱、廣丹、鉛粉、鋅白、金粉、銀粉、金箔、銀箔等。彩繪一般不采用容易褪色的植物性顏料,而采用能長久保存的礦物性顏料。此外,與顏料相配的還有調和用料,有黃明膠、熟桐油。
蘇式彩繪的制作方法分為七個步驟:抄底、襯底、打樣、瀝粉、裝金、著色和上油。第一步抄底:將木料表面的灰塵、油漬等污垢去除,填平裂縫使之平整,用砂皮打磨光潔。第二步襯底:先后三次批粉三次打磨。先批上老粉,用細砂皮拋光。再批上立德粉拋光,最后批上鈦白粉拋光。慢工出細活,非常講究馬虎不得。第三步打樣:先由畫師根據木料面積和尺寸,并且參照建筑物的等級和用途等,設計出彩畫實樣。定稿后由畫師本人或畫工繪制于木料上。現在,可以襯上復寫紙繪制。第四步瀝粉。用瀝粉管按照圖案花紋輪廓線進行瀝粉。第五步裝金:在襯底上套好金色后,刷上一遍光油,將金箔貼于相應位置。第六步著色:蘇式彩繪的顏色,通常分為紅、綠、青、黃、紫五彩,每種顏色的深淺色調,變化多端,舊有五彩配二十七色之說。通常每彩各取三種色調,取四色者很少。第七步上油:彩繪顏料均以膠調和,膠不耐水難以持久,因此,考究的彩繪在最后,還要涂抹一層薄薄的透明清漆加以保護。
經典案例
保持至今的蘇式彩繪,彌足珍貴。其遺構主要有:吳中區東山鎮的凝德堂、明善堂,吳中區金庭鎮的南徐祠,常熟市的彩衣堂。蘇州古城區內主要有:玄妙觀的雷尊殿、城隍廟、北寺塔(報恩禪寺)的楠木觀音殿、文廟大成殿、戒幢律寺(西園寺)、藝圃的乳魚亭,以及衛道觀的大型壁畫等。限于篇幅,僅介紹忠王府彩繪。
太平天國忠王府位于蘇州古城內東北街204號,其蘇式彩繪堪稱一絕,不但數量多分布廣,而且藝術水平高,為全國罕見。這些彩繪形成于清代咸豐十年至同治三年(1860—1863),系太平軍忠王李秀成下令所繪,數量多達495方。它們分布于中軸線的大門、儀門、正殿、后堂、后殿等處。梁、枋、桁、墊板等位置上,無處不繪。特別是后殿,堪稱彩繪集大成者。后殿原為太平天國供奉天父天兄神主、舉行禮拜儀式的廳堂,稱為“圣殿”。后殿不但在梁、枋、桁上施以彩繪,還在后步柱之間的九方墊板上施以彩繪,形成一條蔚為壯觀的“動植物連環畫景觀帶”。圖案以鹿、鶴、虎、豹、獅、象、鴛鴦、綬帶鳥、白兔、花貓等鳥獸為主,配以樹石花草,栩栩如生。
這些彩繪色彩明麗,以吳門畫派風格領銜,也吸收西洋畫派的風格和手段,圖案以山水、花鳥、走獸和絢麗的錦紋為主,風格典雅,取材各有寓意,如福祿壽、吉慶有余、百事如意、錦上添花等。寓意通過具體圖案表達,主要有:金錢和蝙蝠(全福)、柏樹和梅花鹿(百祿)、蜜蜂與猴子(封侯)、仙鶴蟠桃(鶴壽)。玉蘭、海棠、牡丹和桂花的組合,寓意“玉堂富貴”。其中,反映太平天國藝術特征的彩繪,主要是龍鳳藝術圖案。例如大門、儀門的額枋,以及正殿的額枋、步桁、脊桁等處,濃墨重彩繪有“雙龍戲珠”“祥云團龍”“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這些龍鳳彩繪,象征著農民政權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的“皇權”思想,它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在太平天國運動后期,一些太平軍高級將領追求奢侈生活的蛻變。
蘇州一些規模較大的會館公所,都設有戲臺,如中張家巷的全晉會館(中國昆曲博物館)、上塘街的潮州會館。這些會館的戲臺頂部設置的藻井,不但榫卯結構精巧,具有良好的舞臺音響效果,蘇式建筑彩繪也大顯身手。限于篇幅,本文不具體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