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一葦
以刻刀為畫筆,在竹片上“作畫”,彰顯江南文人的高潔志趣。生于1968年的張泰中,與竹刻打了35年交道,所刻作品過千。前段時間,他向記者展示了新近完成的幾件作品,盡顯詩情畫意。
以刀代筆,在竹片上“作畫”
去年年底以來,張泰中一直沒閑著。大多數時候,他貓在工作室里,捏著刻刀,瞇著眼睛,在竹片上“作畫”?!翱塘艘恍┳髌?,比較滿意的是《坐看蒼林云起時》《聽荷》《千年古木出虬龍》這三件?!弊髌贩e累了很多,他和朋友計劃過段時間,在拙政園里辦一場個人竹刻作品展。
《坐看蒼林云起時》《聽荷》《千年古木出虬龍》這三件竹刻作品,以臂擱的形式呈現,算是張泰中與幾位畫家朋友的“跨界合作”。臂擱即為腕枕,竹刻臂擱則幾乎是明清時期文人案頭的必備用品,亦是蘇州竹刻藝人進行文人竹刻的重要載體。“《坐看蒼林云起時》脫胎于蘇州畫家陳如冬的同名畫作,他的畫風簡約而充滿意蘊,構圖頗有八大山人的意味;《聽荷》則是與昆曲名家林繼凡的合作,他少時就鉆研繪畫,作品也呈現出強烈的江南風格;《千年古木出虬龍》的原畫作者是林海鐘,在當代山水畫壇頗具影響力。”
“在呈現這些畫作的時候,我采用了淺刻的手法,但是你看作品的細節,又不只是這么簡單。比如《千年古木出虬龍》,我按照山水畫的意蘊來雕刻,盡量呈現出畫中千年古木的滄桑感,以及古樸的畫意?!睆執┲邢蛴浾呓馕銎渲械碾y點,“依葫蘆畫瓢不難,難的是以刀代筆,在竹子上再現畫作的水墨感、體積感和筆墨感?!?/p>
經年磨礪,細節處見真章
竹刻,這一精深而又小眾的行當,在過去的35年間引領著張泰中前行。行至此處,其中的奧妙,與江南地區的其他藝術門類融匯到一起,更是引人入勝。在漫長的時間里,他鉆在這門小眾的藝術領域里,逐漸深入,從“刻竹”到“刻畫”再到“刻心”,所追求的境界已然與最初大不相同。
“最開始就是喜歡畫畫,之后考上了蘇州工藝美術學校漆器裝飾班,畢業后被分配到蘇州扇廠刻扇子?!睆執┲姓f,那時候,單就是想學一門與畫畫相關的手藝,誤打誤撞接觸到竹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完全不知道怎么在扇骨上刻畫,心想著實在不行,就轉去畫扇面?!北藭r,他只當竹刻是一門難啃的硬技術,在師父楊惠義的指點下日夜磨礪,漸漸入門。
隨著學習逐漸深入,張泰中發現自己“好像越來越有興趣了”?!拔冶旧硐矚g畫山水畫,在做竹刻的過程中,我發現竹刻和書畫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手中的刻刀,亦是另一種形式的畫筆,雕與刻之間,線條走勢不同、粗細不同,猶如山水畫的濃墨與淡彩,“我完全可以以刀代筆,用竹刻的形式去詮釋繪畫——這好像是天賜給我的另一條繪畫之路?!?/p>
張泰中說:“竹刻和玉雕、核雕等工藝雕刻不同,玉雕、核雕的雕刻語言比較寫實,而竹刻則屬于一種平面雕刻,更為抽象,尤其是文人竹刻,如何用刀來體現中國畫筆墨的深淺、粗細、干濕甚至是濃淡,都有講究?!?/p>
曲徑通幽,探尋竹中真意
在巧奪天工的諸多蘇工蘇作中,竹刻顯得清淡而樸素。張泰中自己也坦言:“蘇州的工藝美術這么發達,竹刻在其中一點兒也不顯眼?!?/p>
為什么還要堅持做竹刻?他回答:“竹子在江南文人乃至中國文人的心目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大家普遍認為竹子代表著堅韌、氣節等高尚品質,是文人風骨的象征。竹刻展現了姑蘇文人的品格和趣味,尤其是它與其他藝術門類的交錯與融合,生動詮釋了蘇工蘇作的美美與共?!?/p>
通過自己的竹刻作品,張泰中希冀傳達樸素的中國式浪漫。圍繞著竹子堅韌、高潔的精神意象,他希冀與更多一流的畫家展開合作,以竹刻表達姑蘇文人的所思所想,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情和畫意。
他想以竹刻為載體,把附著其上的精神傳揚下去,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他也常常感覺到孤獨——干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了。與之同時而來的,還有一種責任和使命——必須把竹刻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就此失傳。于是,他舉辦展覽,也開課授徒,更努力鉆研技藝。他希冀用江南文化的養分,讓這門老手藝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