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風流 千姿百態
蘇州古典園林大多為文人所建,或與文人的活動有關,點綴于粉墻的書碑,顯得古樸典雅,更使園林充滿了氤氳的文氣。所謂書條石,特指嵌于廊壁亭壁的石刻,內容都是園主收藏的歷代名人法帖的拓本。其中的一部分,還有園主和文人的筆記、書札,以及唱和的詩詞,由名工巧匠鐫刻在石。
在蘇州園林藝術發展史上,造園家不斷從書法家審美敏感那里汲取創作靈感,而書法家則不斷從造園藝術家善于從可視形象上穎悟受到有益啟發。書法既是文字的載體,又是獨立的審美對象,書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給以綜合審美為特征的蘇州園林更增一道雋永的文化風景線。
明代文豪王世貞曾自豪地說過:“天下法書歸吾吳,”吳門書派以鐘(繇)、王(羲之)為源頭發展而來,自魏晉以來,吳地書法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佳作迭見。明初大書家“三宋二沈”中的老大宋克以及沈度、沈粲是蘇州人,明中期書法中興的代表人物祝允明、文征明、王寵以及開創中國印學新局面的文彭,明后期書壇的旗手人物董其昌,也都是蘇州人。除了涌現一大批書法家之外,蘇州還曾經是全國著名的刻帖中心,最為著名的叢帖當數文征明父子精選刊刻的《停云館帖》。其最初為木刻版本,后來由鐫刻名手章藻奏刀勒石。現部分保存在留園。蘇州園林中書條石的帖書,大多集自南派著名帖學諸家,自晉代鐘、王至唐、宋、元、明、清的大家作品。所謂南派帖學,是與漢魏摩崖、墓志、造像等碑刻的北方碑學相對而言,它的特點是:內容大多為行草、小楷,不收碑志,重視個人成就,大多是名人所書。
蘇州園林中,法帖收藏得最多的是留園。清嘉慶年間,留園園主劉恕以“文章聲譽著于鄉里”,在他擁有留園之后,收集名帖便成為他的愛好。留園的“二王”父子法帖便是收自江陰湯氏所鐫木刻四卷,是明代刻石高手董漢策自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歷時25年才刻成,十分珍貴。獅子林的《聽雨樓法帖》也是貝氏在重修獅子林時化重金獲得,當時已缺卷首,有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補題,可惜紙本原帖已毀于火,殊為可惜。拙政園的文征明《王氏拙政園記》,網師園錢大昕的《網師園記》,除了書法藝術上的價值外,還留下了翔實的園林史料。
在蘇州園林石刻中,滄浪亭五百名賢祠是比較特殊的一組石刻群。五百名賢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同治時重建,刻有從先秦到清對蘇州發展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像594人,每人還有四句贊語。人物中有蘇州本地名人,也有來蘇德外地名家、名宦。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
另外,稍帶說一下蘇州園林中的摩崖石刻,除虎丘等大型山林名勝外,古典園林中的摩崖石刻不是很多,滄浪亭林則徐、俞樾的題刻,是近代石刻的典型。網師園引靜橋山澗旁,有石刻“●(此字無法,打上面是般,下面是木,讀pan)澗”,相傳是南宋萬卷堂(網師園前身)遺物,石身藤蘿垂掛,顯得非常古雅。
“吳門書派”是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抒發藝術和造園藝術通氣連枝,血脈相連,互相襯托。蘇州園林中的幾百方石刻,洋洋灑灑蔚為大觀,是蘇州園林“長留天地間”又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