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字在古代漢語中一般有兩個意思,一是通“但”。僅、只。漢揚雄《法言·淵騫》:“鄲聞以德詘人矣,未聞以德詘于人也。”;二是完盡、終了。比如李賢注引的《漢書·音義》:“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由此引出了地名“邯鄲”。
今天人們在使用漢字時,“鄲”僅作為姓氏和地名來使用。據網絡上查找到的資料,“鄲”姓屬于現行較罕見姓氏,在今天山西汾陽、代縣,安徽淮南,河北定縣,廣東興寧等地有姓此姓之人。“鄲”姓初見於《姓苑》,據《姓氏考略》:“以地為氏。《路史》:‘古鄲國,即毫之鹿邑。’《漢功臣表》:‘周應封鄲侯’,即其地,后因氏。”,由此又引出了原鹿邑之地,今天的鄲城縣。
鄲城縣
這樣一來,鄲字就有兩地的地名來使用,分別是河北省邯鄲市以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本文就來梳理一下兩地的歷史,以及名字的來源。
其實河北省邯鄲市的名字來歷及歷史,人們知道得比較多了,因為它曾經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現在是河北省最南部的地級市,其名字因為《竹書紀年》有商末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并且一直使用至今,被稱為我國唯一一個3000年沒有改過名字的城市。
清朝的邯鄲縣城
它的名字的來歷目前主流的解釋是其位于名字為“邯”的山的盡頭,因“鄲”字表示為“完盡、終了”之意,故此得名“邯鄲”。
民國時期的邯鄲縣城
邯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在全國來說還是有著一定的知名度的。但是相比之下,除了河南省周口市及其周邊市、縣的人們,對名字為“鄲城”的縣知道的人應該就比較少了。這是和鄲城縣建縣較晚、以及僅是一個縣,影響力較小有關。
其實,以“鄲”為縣名的歷史雖然比不上“邯鄲”的歷史久遠,但也算是比較早的縣。據漢《功臣表》,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置鄲侯國,封周應為鄲侯。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國除,為鄲縣,縣治在今安徽省渦陽縣東北。
西漢的沛郡鄲縣
至三國時期,《續漢志》本記載沛國原領二十一縣,《魏志》里卻僅領十五縣,少了6個縣,其中就有“鄲”縣,應該在東漢末年時被撤銷。
隋朝,鄲縣曾經有過短暫時間的復置,據《隋志》記載:“于開皇六年(586年)置。” 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對《隋書·地理志》中對這個縣的位置進行了考證:“兩漢縣,在今永城縣界。”
今鄲城縣和古鄲縣位置對比
從歷史記載看,“鄲”縣無論是兩漢時,還是在隋朝時,都在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以及不遠處的河南省永城市一帶,在今天的衛星地圖上估算兩地的距離約在100公里左右。
鄲城縣成立的時間并不算太長,它的縣城所在地原為鹿邑縣的鄲城集,民國三年(1914年)曾在鄲城集設縣佐(相當于副縣長),但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除。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5月,析鹿邑、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準置鄲城縣。
1950年尚無鄲城縣
1951年所設的鄲城辦事處
對于鄲城縣的來歷,今天的網絡資料中顯示為:鄲城本為“丹成”,傳為道教始祖老子煉丹的地方,用作地名時,寫為“鄲城”。
那么這個說法準確嗎?
打開清朝康熙版《鹿邑縣志》中古跡條里記載:“鄲城按路史:漢周應為鄲侯,今之鹿邑,漢鄲也,陳今志云在縣西南七十里,今廢為集。”
清朝鹿邑縣的鄲城集
看來這里對“鄲”字的解釋是來源于漢朝的鄲侯封地。但是光緒版的《鹿邑縣志》古跡條卻對這個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為兩漢和隋朝的“鄲縣”位置和“鄲城集”的位置相距太遠了,故此認為:(隋永城)視之方位已處東北,鄲(鄲縣)又在其東,何得故址(指鄲城集)反處縣境西南,如諸書言,都為紕繆矣。
民國鹿邑縣的鄲城集
看來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有人敢于對以前的方志記錄進行勇敢的質疑,而不是人云亦云了。那么不是來自于“鄲侯”的“鄲”,真的是因為老子的煉丹成功的“丹”嗎?
有關刺河的記載
同樣是清朝的《鹿邑縣志》的河流里記載:刺河,縣南六十里有剌河(今名為茨河),相傳老子丹成于此,二蝟竊食之,化二龍而去,因蝟有刺,故名,河南通志。
大意是據《河南通治》的記載,在鹿邑縣南六十里有條河流叫做刺河,其名字來歷是因為老子在這里“丹成”,有兩個刺猬把丹偷吃了,化成兩條龍飛走了,因刺猬有刺,這條河流被命名為刺河。
清朝的鹿邑縣城
這個記載雖然是記載鹿邑的河流,但是里邊卻出現了老子、煉丹、丹成等關鍵詞語,并且其位置為“縣南六十里”,這樣一來就和縣志記載的鄲城集位于“縣西南七十里”相差不算太多了,看來正是老子煉丹“丹成”之后得到的“鄲城”之名這種說法是比較靠譜的。
上個世紀60年代末鄲城的衛星圖
但是“丹”字繁體和簡體是一樣的,而鄲的繁體是“鄲”,從這方面看,由“丹成”諧音取為“鄲城”的過程,是由一個筆畫較少的字變成筆畫較多字的過程,由少變多不應該是大家所應該所喜歡的,并且由“丹”變成“鄲”也沒有詞意上的關連性。
因此,想來“鄲城”的名字大約是綜合了“丹成”和“鄲縣”兩者共同的意思吧。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