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第一個“道”,即今人所指“道理”。第二個“道”,是指言說的意思。第三個“道”,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本章意指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常道”之“常”,為真常、永恒之意。一般將“常道”解釋為永恒不變之道,然可以“永恒”釋之,卻不當以“不變”作解,因《老子》作為宇宙實體及萬物本源的“道”,是恒變恒動的。《老子》四十章謂“反者道之動”,便以道為動體,二十五章形容道的運行是“周行而不殆”,也是描述道體之生生不息。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名”字,是指具體事物的名稱。第二個“名”字是稱謂的意思,作動詞使用。第三個“名”字為《老子》特用術語,是稱“道”之名。(關于“道”之不可名,請閱讀文章“道的各種意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無”“有”是指稱“道”的,是表明“道”由無形至落實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
老子《道德經》
【今譯】
可以用言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
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引述】
整章都在講一個“道”字。這個“道”是形而上的實存之“道”,是不可言說的;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來表述它,任何概念都無法用來指謂它。
“道”是《老子》哲學上的一個最高范疇,在《老子》書上它含有幾種意義:
(1)構成世界的實體。
(2)創造宇宙的動力。
(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
(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本章所說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的最初的發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和創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之不斷創造的一種表現。
“無”“有”是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一個活動過程。
老子所說的“無”,并不等于零。只因為‘道’之為一種潛藏力(Potentiality),它在未經成為現實性(Actuality)時,它“隱”著了。這個幽隱而未形的“道”,不能為我們的感官所認識,所以老子用“無”字來指稱這個“不見其形”的“道”的特性。這個“不見其形”而被指稱為“無”的“道”,卻有能產生天地萬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來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實時介乎無形質與有形質之間的一種狀態。
可見,老子所說的“無”是含藏著無限未顯現的生機,“無”乃蘊藏著無限之“有”的。“無”和“有”的連續,乃在顯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實而產生天地萬物時的一個活動過程。由于這一個過程,一個超越性的“道”和具體的世界密切的聯系起來,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個掛空的概念。
本章只在說明:
(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東西。
(2)“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始源。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些形容詞。許多人以為老子的道理很玄虛,所謂‘玄之又玄’。其實老子這句話只說明在那深遠而又深遠的根源之處,就是萬物所從出的“道”。至于老子說“道”不可名,事實上他已經給了我們一些概念:即是“道”之不可言說性與概念性等。在二十五章上,老子說到這個形而上之實存體是混然狀態的東西,無以名之,勉強用一個“道”字來稱呼它,這只是為了方便起見而已。老子說到“道”體時,慣用反顯法;他用了許多經驗世界的名詞去說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這些經驗世界的名詞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顯出“道”的精深奧妙性。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