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對于炎黃戰蚩尤,炎黃逐鹿中原等歷史傳說早就耳熟能詳。
晉季子認為炎黃是兄弟,他在《國語·晉語》中說:“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皇帝為姬,炎帝為姜。”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及其關系的史料。
炎帝黃帝是兄弟嗎?
魏晉時的韋昭認為不是,他在《國語解》中說:少典,乃黃帝、炎帝之先,但非黃帝、炎帝之父?!妒酚洝分幸灿?"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也說黃帝和炎帝不是一個時期的人?!兑讉鳌分姓f:"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說的也是黃帝在炎帝之后。
近年,有人考證,黃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他和炎帝之間相差了11代。這個人就是南京市六合區文物保管所所長蔡明義。蔡明義認為,炎帝和黃帝擁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伏羲氏的后代。伏羲氏在距今約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境內,其部落后裔東徙到姜水一帶定居,并建立政權于古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為黃帝軒轅氏。炎帝和黃帝之間相差11世。
當代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依據《史記索隱》和《帝王代(世)紀》也認為:第一,少典不是個人,而是一個方國部族的稱號,炎帝、黃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來。第二,炎帝、黃帝相隔年代較長,而炎帝早于黃帝,其間共歷八世,達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們父名,那么豈不是黃帝經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為天子?那他的壽命也太長了!
李學勤先生認為,古史傳說從伏羲、神農到黃帝,表現了中華文明萌芽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妒酚洝芬粫赜谩洞蟠鞫Y記》所收《五帝德》的觀點,以黃帝為《五帝本紀》之首,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種標志?!侗炯o》記載的黃帝,尚有部落時代的遺風。而且,以炎黃二帝的傳說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現代人創造的,而是自古就有的說法。
由此可見,炎帝和黃帝并不是兄弟,他們和少典一樣,都是一個部族的代名詞。他們通過各自部族的努力,將伏羲的文明傳承了下來。
炎帝是傳說中中國上古時代神農部落首領的名稱,居陜西,后沿黃河向東到了河南、山東一帶。從神農開始至其后裔子孫,也是各部落聯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教人農耕,發明醫藥,發明陶器,開辟集市,又以火德王,故稱炎帝。
黃帝則是軒轅部落首領的名稱。黃帝部落早年遷徙到陜西北部定居,后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陜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在桑干河、洋河沖積而成的寬闊谷地定居。黃帝開始建造宮殿,發明車船,制作衣裳,并教人們打井。史說他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
傳說早年"炎帝欲侵凌諸侯",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沖突,與黃帝戰于阪泉,三戰皆潰,被迫與黃帝結盟。
后來,從炎帝部落分裂出去定居于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為擴展勢力范圍,又挑起戰爭。一說他向末代炎帝挑戰,炎帝無法抵擋,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于是率部迎戰。一說黃帝打敗并放逐炎帝后,蚩尤不服,為炎帝報仇。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打了九次敗仗,才最終戰勝并斬殺蚩尤,將大部九黎人并入炎黃部落聯盟,這就是著名的逐鹿之戰。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于一身。各部落均須聽從他的號令。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間的隔絕,促進民族間的融合,逐步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后稱為漢族。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陜北,葬在今陜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今天的黃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