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崇尚、器重賢能的能力,會使老百姓沒有爭當賢能的欲望;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會使老百姓不產生偷盜和搶劫的欲望;不用能夠引起沖動的事引誘老百姓,老百姓的心就不會亂。
因此,圣人治理政事所采取的方法是:使老百姓清心寡欲,滿足民眾的溫飽,人人都不強化自己的意志,人人都練就一副強壯的體魄。永遠使老百姓的意識保持在無知識、無欲望的狀態,即使有少數有才智的人明白如何去爭名奪利、滿足私欲,他們也不敢真的去做了。如果能夠這樣“無為”地去實踐,那么天下也就沒有不長治久安的了。
【明心凈心|存天理·去人欲】
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勝數,人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了累贅。淡泊的心胸,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
老子所說的“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老子認為,體現“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才能使人民不爭奪權位功名利祿。不過,老子不是說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對統治者,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這是老子提出的安民政策,接著又給統治者提出具體的辦法:“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許多人認為老子“常使民不知無欲”的主張是愚民思想,其實不然,事實上老子并不主張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的目的是使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他實際是主張“少私欲,視素保樸”。這一主張對我們今天的立身處世也有重大指導意義。
老子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
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如果攪動得越兇,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渾濁,最好的辦法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自然就會清凈了。
人都有欲望,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問題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間是必須成正比的。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尋求欲望與能力之間的和諧。在欲望和能力之間發生嚴重不協調時,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脹,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
閱讀是一種習慣,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