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中一個叫呂思清的男人火了。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并被譽為“東方第一人”在節目中,當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淚光閃過。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眼淚,一分是被琴聲感動,一分是羨慕,還有一分,是為自己感到遺憾。
王迅失落地反復感嘆:可惜我原來沒堅持;后來不知道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后來特別后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這時候,字幕上出現一行字,為什么當初沒人逼我?
兒時的興趣,像一個個啃了一口就被隨手丟棄的蘋果,滾到角落里,慢慢腐爛、風干、消失。長大后的我們,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長時,只能默默羨慕,默默遺憾。
大學時候學校組織了一次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比賽,我的一個同學在這次比賽中脫穎而出。音樂聲響,燈光亮起,那一瞬間讓人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快意恩仇的江湖。他按劍在手,收斂笑容,刷地亮開架式,兩只眼睛像流星般一閃,眼波隨著手勢,精神抖擻地舞起來。那劍越舞越快,就像一條銀龍繞著她上下翻飛,左右盤繞……在那些琴棋書畫中,這段劍舞讓人眼前一亮,不僅獲得評委老師好評,更是收獲一眾小迷妹。
臺下鼓掌的我,一邊羨慕,一邊后悔。
小時候,我也曾想過學武術,那時候看著古裝劇上那些大俠行俠仗義,飛檐走壁。可是這個想法在我剛說出口就被扼殺在搖籃里。媽媽心疼我,堅決不同意,而我也就是三分鐘熱度就不了了之了。我也沒有任何特長,每當班級匯演、公司年會的時候,都只能在一邊羨慕地看著別人表演。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懶,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而放棄了學習特長之后,余下來的時間我又做了什么呢?——發發呆、淘淘氣,糊弄糊弄作業,混日子而已。最令人遺憾的,也在于此:既沒有所謂的快樂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回望過去,目之所及,不過一片茫茫。
這讓我想起了《精進》里的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這樣,沒人監管、沒人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最后成為一塊廢鐵。
武術精神是什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有那么多孩子中途要放棄。這時候,很多父母會想:這么熱的天別人都在屋里吹空調,我怎么忍心啊;孩子還小,快樂最重要,他愛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他對現在對武術沒興趣了算了吧,反正這也不是什么必備技能。
但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好成績,而是培養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這些,遠比成績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武術更是磨練意志,如果孩子一句太累了,太苦了,家長就心疼妥協。那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以后誰來為孩子現在偷的懶買單,你們又能保護孩子多久?
他哪里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
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認為順著他的、讓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
其實,若說天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
看看這些孩子,他們不累不苦嗎?
你們在屋里吹著空調時,他們在烈日下扎著馬步-
你們捂著羽絨服避著寒風時,他們在三九天練的渾身大汗 -
多少次揮汗如雨;
多少次摔了爬起;
多少次傷了繼續,
依舊無所畏懼。 -
練了武術才知道,汗流多了,衣服上會有白花花的鹽粒的 -
練了武術才知道,冬天的風是可以在身上劃出口子的 -
可也是
練了武術才知道,不只有軍人才有鐵與血的風采 -
練了武術才知道,人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的 -
小孩子的興趣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顆小火星,很容易熄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在孩子的意志動搖時,堅定地扶他一把。其實更多時候,孩子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因為做得好,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滿足感,才慢慢產生了興趣。
他們獲得了各種的榮譽,擁有了健康的體魄,找到了年薪百萬的工作。難道這時候你讓孩子怪你沒有逼他一把嗎?
其實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他不要半途而廢,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并且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小小的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可受用一生。
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只不過,在長大后,放棄、失敗的代價要大得多。
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后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