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哲學,其實是以退為進的積極進取的哲學
中國文化中有一剛強一柔軟兩種文化背景。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一種剛勁的積極進取的哲學,其代表學派就是儒家學派。
儒家提倡一種入世的哲學,儒家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就在于不斷地努力,即使有時候前途漫漫,也要試一試,否則你不知道生命的上限在哪里,這就是孔子奉行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
中國哲學本身是充滿著辯證法的,在入世哲學的另一面,是強調清靜無為的出世哲學。當然,對中國人來說,入世和出世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中國人往往在年輕氣盛時,在一帆風順時,奉行入世哲學,最好能”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建功立業名列凌煙閣,在年齡漸長仕途不順時,往往追求出世哲學,用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解脫來麻醉自己,最好用漁夫的姿態于江湖之上釣一桿風月。所以,中國人在不同的階段,或許是儒,或許是道,或許是佛,也有人能將儒道佛完美融合,比如蘇東坡。
易經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要人們學習大地的寬容的精神,學會慢一點,等等自己的靈魂。這種陰柔的精神以老子的道家哲學為代表。老子奉行天道無為的哲學思想,道是主宰一切的,所以人也應該在道的支配之下,既然道是自然無為的,人也必須自然無為。所以,老子的道家哲學的核心就是”無為“。
但是,老子的無為哲學,絕不是消極退縮的哲學。他只是在消極的假象之下的一種積極的哲學。
我們從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分析老子的無為哲學,我們絕對不能繞過《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的重要觀點,那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人要遵循自然大道之理,順應自然大道的運行規律,就讓一切都是他本來應該的樣子,這叫做道法自然。我們不必去干預自然的運行,不做那些不必的事多余的事甚至是事與愿違的事情。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睡大覺而什么也不干,那樣的話,社會得不到進步,人也會餓死,因此,”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負責,必須做事,那么怎么做事呢?就是必須道法自然,按照大自然發展的邏輯去做。
所以,老子的無為的真正內涵是:我們要做事,但是不能做那些違反自然大道規律的事,而是要按照自然而然的原則去做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比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學,更加清醒,更加冷靜,更加理性。因此,這是一種用消極無為的外衣掩蓋下的一種積極的冷靜的哲學。
老子在春秋大亂的時候,自己并沒有做隱士隱居起來,而是做了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他看到那個時代的黑暗苦痛,他并不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想用一種思想,來拯救這個時代。這一點我們從他說的話中可以看到端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說: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這完全就是兵法,就是治國的方略,就是權謀之道。由這段話可以看出,老子是看到了矛盾的對立轉化的規律,因此他的思想中充滿了豐富的辯證法。
在老子的人生哲學中,老子要人們先通過無為,而后達到有為。老子說我們最理想的境界是”致虛極守靜篤“,人生先要無,無就是靜心、虛心,就是清心寡欲,才能最后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