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男怕孤,女怕寡,狼怕托,狗怕摸”是一句俗語。時間向前推三四十年,這些話人人都懂得。今天再說出來,許多人就不懂了。從這些民諺俗語的逐漸陌生化,可以看出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以及人民生活的巨大轉變。
“男怕孤,女怕寡”,的意義,今天的大多數成年人都能理解。孤,是孤獨,寡是沒有陪伴。在今天的語境之下,“孤寡”之意,也就是孤獨。在中國文化滋養下成長起來的人,大約沒有誰會喜歡孤獨。所以,男怕孤,女怕寡也不難理解。鰥寡孤獨,在中國文化中,是指那些失去依靠,需要照顧的人。男人喪妻,稱為“鰥”。所以,在電視劇《父母愛情》中,安杰稱老丁為“鰥夫”,指的就是喪偶的男人。“寡”是喪偶的女人,也就是“寡婦”。少而無父,稱為“孤”,也就是孤兒。老年喪子,沒有人照顧,就是“獨”。在“鰥寡孤獨”這個詞語中,唯有一個“鰥”成為孤僻字。原因很簡單,傳統社會里,在“鰥寡孤獨”這個組合中,只有“鰥”是可以和容易改變的。
男人喪妻,再娶一個,成為續弦,是社會公認,理所應當的。所以,《白鹿原》中的白稼軒,在死了六個老婆之后,他的父親秉德老漢還是毫不遲疑的為他再娶第七次個。他的人生中做了六次“鰥夫”之后,都很快擺脫了。如果一個女人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婦,要擺脫這種身份,可就千難萬難了。其它也一樣。
因此,“男怕孤,女怕寡”,就很好理解了。也正是因為“男怕孤,女怕寡”,進入現代社會之后。舊的婚姻制度中,壓抑人性的方面,被現長社會所拋棄。因此,現代社會中,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寡婦了。寡婦的身份可以象以前的“鰥夫”一樣,迅速擺脫。再過幾十年后,“寡婦”也會像“鰥夫”一樣,成為生僻字。不過,孤與寡所包含的孤獨之意,仍然存在。所以,“男怕孤,女怕寡”大約不會產生太大理解上的難度。
“狼怕托,狗怕摸”,在今天大約說的人很少了。原因很簡單,時移世易,情況不一樣了。這里先要說一點,“狼怕托”的“托”是個錯別字,正確的應該是“庹”。這是一個古代的長度單位。它是一個人伸展兩臂的長度。在這里,“庹”是量詞做名詞用。指的是一庹長的棍子。以前,農村經常會有狼出沒。晚上出門不小心遇上狼的話,如果手里拿著條一庹長的棍子,狼就不敢貿然進攻。這就是“狼怕庹”。狗怕摸,也叫狗怕下蹲。下蹲為了摸石頭。如果出門遇到狗的時候,它也會攻擊人。狗看見人蹲下揀石頭,就會轉身逃跑。這個法子今天還適用。筆者居住在城鄉結合部,常常到附近村里散步,遇到狗的時候,蹲下身子,不管身邊有沒有石頭,狗都會逃走。
由于時代的變化,現在基本上已經遇不到狼也很少人被狗襲擊的事情發生了。所以,遇到被狗追時,蹲下身子揀石頭這個訣竅也就不怕人所知了。狗怕下蹲是有前提的。就是它曾被石頭打過。有了這個經驗,它才會怕。如果沒有,這個口訣大約也不會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