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錯得離譜
華夏文明中最早最大的政治體系是王朝。華夏文明從五帝之首的伏羲就建立了王朝系統!
王有天地、四方。
國、方國、邦是王朝所封賜有一方土地使用權的統治者。
中國最早出于周天子之口的自謙形容詞。
中國到后來才作為專用名詞使用。
“國”源于母系氏族社會群體。
“國”最早的本義是——角落,形容人/動物在一個角落、為“一窩”所生,是一胎或同一母所生的一窩禽畜;后引申為同一氏族、部落。用“國”指部族、氏族、族域、圖騰部落。
如:鳥部落(鳥國)、狗部落(狗國)、雞部落(雞國)、猴/豬/水牛等部落(國)。
到了“父系”氏族,“國”指有一方土的諸侯,稱為“鬼方(國)”、“戎方(國)”等國。
中國,作為名詞使用,最早見于《左傳》: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銘文“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何尊”青銅器之——“余其宅茲中國”
“中國”一詞,還在《汲冢古文》中有載:“(穆)天子于是取嘉禾以歸,樹于中國。”
以上二處之“中國”,是形容詞,所言之“中國”是指周天子居天地之中,形容“周”為天下之中心國,其它“四夷”為偏安一隅之國。此時的“國”是“方國時代”/“萬國時代”諸侯的屬稱,“中國”是周天子自謙“中方”的稱謂。
殷商甲骨文出現的“國”,釋為“角”,相對于“王天下中心”來說,是偏居一隅,即相對于“頭”來說,“角”是“頭”的遠端。
五千多年前的華夏方國文明
校正出一個“符號”是代表方國文明而非“亞”字!
良渚遺址是古代有虞氏的“幕國(莫角諧音)”遺址。
殷墟遺址出土的“方(國)”銘文,就是殷人幾代先祖被列為諸侯國的“方國”標志。它釋為:方;釋意為:擁有方國的諸侯。
當此銘文被正確解讀后,那些在卜辭中出現的銘文解釋就更準確完美了,例如:
“以多田亞任”釋為“以多田方任”;
“惟亞惟服”釋為“惟方惟服”;
“亞為爵稱”釋為“方為爵稱”。
銘文“方”,為方國的象形字。王有四方,諸侯有一國(角),故去“四角”稱“方國”,簡稱“國”。這既是“國”的由來和傳承。
華夏文明的王朝文明在良渚之前就早早存在了!
周人王天下,分封諸侯萬國,周禮德讓禮天下之人,謙稱自己在周原的王方、周方、中周為中心之國,簡稱“中國”,是全天下國家的中心。
國構字之由來:
西戎周原上的“周”組成國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這本身已經非常有意義,其重要性不在于它是否為夏都。在整個東亞大陸從沒有中心、沒有核心文化過渡到出現一個高度發達的核心文化,二里頭正好處于這一節點上。二里頭的價值不在于最早也不在于最大,而是在這個從多元到一體的歷史轉折點上。這里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網、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筑群、中國最早的車轍、中國最早的官營手工作坊區、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和綠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等。從考古學本位看,這些已足夠了,暫時不知道二里頭“姓夏”還是“姓商”,并不妨礙我們對二里頭遺址在中國文明史上所具有的歷史地位和意義的認識。”
最終讓古代的“最早的中國”到了二里頭!
這讓我們的歷史太短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