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其生,即依其他生命為養。及其熟,則還以養其他之生命。故生命乃一大共體,絕無不賴他生而能成其為生者。”錢穆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他在史學、教育學、歷史地理等學科領域的造詣使之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然而,人們對于錢穆的關注已遠遠超越了學術領域,因為他還是一位長壽學者,在養生方法上有其獨到見解。
“人生不壽,乃一大罪惡”
健康長壽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然而,大多數人僅僅是口上說說而已,很難付諸實踐,或者無法堅持下去。但錢穆則不同,正如他執著于學術研究一樣,他對養生之學也是積極而為。
如果單從遺傳基因來尋求錢穆長壽的秘密,恐怕會有很多人感到奇怪,甚至是失望了,因為在錢穆的家族中有“三世不壽”。錢穆的祖父37歲就去世了;父親離開人世時也僅僅41歲;1928年,錢穆的第一任妻子及其剛出世的兒子相繼去世,長兄錢摯在為其料理后事期間,也因操勞過度導致舊病復發而亡。這些不幸在錢穆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錢穆本人也是自幼多病、身體虛弱,他因此感慨:“人生不壽,乃一大罪惡。”這種經歷和感悟讓錢穆深刻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以及養生的重要意義。基于此,錢穆在治學之余非常關注養生之道,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規律、增強身體鍛煉等,以求延年益壽。
眾所周知,太極拳是一種全身性輕慢松柔的運動,與其他運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太極拳講求“神形合一”“內外兼修”,或者說是“身心俱養”,堅持打太極拳,可有效調節心理,使之處于放松、愉悅的狀態。錢穆酷愛太極拳,這是他幾十年來從未間斷的功課,甚至在講學時也不忘記“溫習”。據說,有一次錢穆上課時遇到兩個人在教室門口打鬧,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于是錢穆就擺出了“攬雀尾”的姿勢,嚇走了他們。太極拳對人體的機能和心理的調節作用是其他任何藥物所無法替代的,這也就不難解釋錢穆為何能于“三世不壽”中取得長壽之秘方、于亂世中求得學術之密鑰了。
在錢穆的養生方法中,靜坐是最受人追捧的。錢穆從20多歲就開始練習靜坐,長年堅持不懈,且深得其法。他認為:“靜坐必擇時地,以免外擾。”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習練靜坐之功,可有效緩解緊張情緒,使精神處于自由、放松的狀態,健身效果可謂事半功倍。
太極拳和靜坐功既鍛煉了錢穆的身體,又為其靜下心來從事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積極養生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來從事更多的學術活動。這也是他“學到老、活到老”的重要原因。
讀書有味身忘老
“讀書”“長壽”這兩個看似并不相關的詞語,卻在錢穆的身上表現出一種特殊的關聯,因為他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為二者的關系作出了一個完美的詮釋。
錢穆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幸其母親立志“遵先夫遺志,為錢家保留幾顆讀書的種子”,錢穆就是其中一顆“讀書的種子”。錢穆讀書十分刻苦,這在學界是早就出了名的,所謂“獨立苦學,外絕聲華,內無假借”,表達的即是此意。憑借這份勤學苦讀之心,錢穆終于打開了國學的大門,并在此耕耘十幾年而不輟,直至以96歲高齡謝世。
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可以活躍人的思維,因此,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讀書可有效消除一些心理障礙或緩解其他精神疾病。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有云:“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須書卷作良醫。”此句說的就是讀書以求長壽之道理。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深諳讀書養生之道。他經常告誡學生,讀書要有耐心和恒心,不可存懶惰、浮躁之心。這里的“耐心”和“恒心”指的是讀書的執著之心,而“不可存懶惰、浮躁之心”則表現了錢穆的豁達和淡泊名利。因此,我們于讀書之中便可一窺錢穆的養心之道,這也是他得以長壽的重要法寶。
讀書不僅使錢穆增長了學識,而且還給他帶來了安身立命之所,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敢認為自己對學問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學海中,覓得了我自己,回歸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處。”對錢穆來說,無論生逢亂世,還是身處困境,讀書都是一種精神享受。或許,讀書已經成為錢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在晚年視力衰退的情況下,他仍堅持讀書寫作。因為錢穆在書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而正是這種精神寄托健全了他的身心,并支撐著他走到生命的盡頭。
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有人說,“天人合一”是道家養生的最高境界,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要有點文化內涵和素養。錢穆對“天人合一”的理解是:“方其生,即依其他生命為養。及其熟,則還以養其他之生命。故生命乃一大共體,絕無不賴他生而能成其為生者……人之與禽獸草木同此天地同此會合而相聚,亦不啻相互為群生。”在《湖上閑思錄》中,錢穆又從學術文化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人類從自然中產生文化來,本來就具有和自然反抗決斗的姿態。然而文化終必親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則文化若與自然隔絕太甚,終必受自然的膺懲,為自然所毀滅。”基于深厚的文化內涵,錢穆對“天人合一”這種養生境界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刻了,而這種深刻則突出表現在他對山水之樂的喜好上。
錢穆喜愛游山玩水,連讀書寫作時也會選擇環境優美的清靜之地。在蘇州中學任教時,他就經常漫步于田野之中。在北京講學期間,錢穆更是游遍了大江南北,從大明湖、孔林、泰山到云岡石窟、黃鶴樓、廬山、華山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登山涉水可修身養性,對那些思慮過度的人尤為重要。錢穆通過暢游于山水之間,放松了自己疲憊的身心,讓自己的心與自然形成一種默契,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由此可見,錢穆對于大自然的熱愛達到一種近乎癡迷的地步,甚至對“一年四季陰晴冷暖的變化,都覺得意味無窮”。如果說讀書是錢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么他的生命已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與之融為一體了。
太極拳、靜坐、讀書抑或是寄情于山水之間,錢穆就是這樣一位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無怪乎有人說他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這一“懂得生活”或許是對錢穆的養生之道最好的概括吧。
人物簡介 >>>
錢穆(1895~1990年),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四川大學、齊魯大學等大學教授。著有《先秦諸子年系》《國史大綱》《中國思想史》等,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國學大師”“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