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氏積累數(shù)十年經驗,將古今學說融會貫通,在醫(yī)學事業(yè)上不懈的努力,對促進醫(yī)學進步和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以《四圣心源》一書影響頗大。在閱讀該書時,其中“一氣周身”的理論讓我影響深刻。
“一氣周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認為“一氣”廣義上應該等同于中國古代哲學的氣的定義范疇,狹義上講,應該是指人體生命活動之象。黃元御先生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歸納出了 “左路木火升發(fā),右路金水斂降 ,中焦土氣斡旋”的理論模型,該理論非常重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形成了獨特的人體氣化理論,該理論根于傳統(tǒng)又有別于傳統(tǒng),切中人體生理的本質,有效指導臨床辨證立法。
從某種角度來說,整個宇宙都可以看作是氣的運行。正如《素問·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言“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亦可以看做是宇宙這個不停運行的大氣中的一部分氣。而黃元御將這套理論運用到臨床上,達到了相當滿意的效果。當年乾隆皇帝久病不愈,請其診治,獲得佳效,于是賜題“妙悟岐黃”賜之,并詔為御醫(y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問·寶命全形論》言: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即是說,陰陽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而人是天地之間的一股氣。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之間的這股氣也不過是陰陽之變化。故而黃元御則把這種規(guī)律具體地總結為:陰陽就是一氣之升降,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黃元御提出的“一氣周流”理論,與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內經》、《難經》、《傷寒論》等中醫(yī)經典著作一脈相承,是從最本質的氣的層次,來闡述天地人身之氣的運行,因此它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可謂由源到流,高屋建瓴。
一氣周流的結構是渾然一體的。人體的一氣周流描述的是人體生命活動之象,從中焦來講的話,主要表現(xiàn)為中焦的脾胃之氣。中焦的這一團土氣,脾升胃降,其不停息的升降斡旋,猶如漩渦,由內向外,旋轉出來,往上左升的部分轉出來就是木火之氣,往下右降的部分轉出來就是金水之氣,整個生命的一氣周流是渾然一體的。以中焦土氣這個角度來講的話,一氣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氣的不同狀態(tài)而已。并非表現(xiàn)為周圍一圈是木火金水,中間單獨存在一團土氣,不是這樣的結構。一氣周流的組成結構類似于太極圖的結構,它實際上是渾然一體的。以五行的角度來解釋的話,人體生命的活動,就好比有一個活動范圍一樣,這個范圍規(guī)定為土。在這個范圍內,最居中的這一部分定義為中土之氣,偏于升發(fā)的這一部分叫做木火之氣,偏于斂降的這一部分叫做金水之氣,實際上都是生命活動之象,都是渾然一體的,并沒有截然分開。一氣周流學說所描述的這種人體生命活動之象,在人體中的運動變化離不開陰陽對立統(tǒng)一、五行生克制化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可以表現(xiàn)為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相應協(xié)調;如破壞了這一平衡協(xié)調,就會出現(xiàn)臟腑經絡器官的病變,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有言“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喻嘉言在其著作《醫(yī)門法律》中說:“其所以統(tǒng)攝營衛(wèi)、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huán)流不息,通體節(jié)節(jié)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為之主持。”
一氣周流學說對陰陽的強調是其上下回周,彼此互根,上下環(huán)抱。陰升逐漸化陽,陽降從而逐漸化為陰,并非是指陰陽可獨自的由少而壯。五行方面,該理論認為五行是不停息的周流著的五行。“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這體現(xiàn)了一氣周流學說的整體運動的觀點。天有六氣,風、火、暑、濕、燥、寒,為陽;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為陰。天之六氣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生天之六氣。人之五行和天之六氣是對應的,只有當其中的某一氣處于“病態(tài)”的時候,才會表現(xiàn)出其單獨的特征,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
該學說在解釋人體病理的時候,崇尚中氣,兼顧四維。脾胃升降功能是“一氣周流”正常與否的決定因素。黃元御認為,中氣虛衰,升降失常,百病由生,而導致中氣虛衰的病機主要為陽虛土濕,治療以溫陽補土為大法。陽虛土濕病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以燥金化氣,濕為本氣,而燥為化氣,是以燥氣不能敵濕氣之旺,陰易盛而陽易衰,土燥為病者,除陽明傷寒承氣證外不多見,一切內外感傷雜病,盡緣土濕也”。
人不過就是天地之間的一股氣合而成形而已。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之間的這股氣也不過是陰陽之變化。陰陽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陰陽就是一氣之升降,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所以不僅治病要從陰陽上下功夫,養(yǎng)身長命也要本于陰陽。陰陽雖然變化莫測,總是有其形跡可察的。可以從象的角度來把握陰陽。象也是動態(tài)的,它也在隨著陰陽不停地變化著,然而卻總不能遁其形跡。對象的觀察細致入微,達到了數(shù)的層次,就可以秋毫在目,預言生死。
醫(yī)總離不開藥。黃元御認為:“以故醫(yī)家之藥,首在中氣。”《四圣心源》的開篇第一方即“黃芽湯”,便充分代表了黃元御推崇中氣的思想。此方由人參、甘草、茯苓、干姜組成,黃元御在方后注明“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黃元御創(chuàng)制的其他諸多方劑也反映了“一氣周流”的運行規(guī)律,其組方有從左路升發(fā)的藥物,如麻黃、桂枝、附子、細辛等等;有從右路斂降的藥物,如石膏、大黃、五味子等等;有從中焦斡旋的藥物,如半夏、茯苓、干姜、甘草,等等。
天地之間,陰陽之象無處不在。春夏秋冬,寒暑往來,日出月落,晝夜交替,無不是象。乃至病有病象,藥有藥象,諸象紛然,而終歸一致。象即是陰陽之變化,即是一氣之周流,天地之間同此一氣,所謂天人一也,諸象亦同歸此氣,一無二致。
總之,黃元御的“一氣周流”理論從最本質的氣的層次,闡述天地人身之氣的運行,因此對變化萬千的疾病,要通過癥狀透見本質,從而對疾病進行精確定位、準確治療。從人體生命運動的全局出發(fā),準確判斷一氣周流發(fā)生郁滯的環(huán)節(jié),靈活采取全局性的治療方案,往往可以四兩撥千斤,以普通尋常之藥,取立竿見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