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性病變,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
病理上主要表現為黏膜腺體萎縮,并常伴有腸化和不典型增生。當腸化和不典型增生在中度以上,則有癌變可能。根據臨床特征不同,其應歸屬于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
一、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復雜,涉及多個方面,常見病因有寒邪客胃、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脾胃虛弱等,各種病因又常相互影響。
(1)寒邪客胃: 腹部受涼,或恣食生冷,致寒凝氣滯,胃氣不和,收引作痛。《素問·舉痛論》謂:“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2)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恣食肥甘,損脾傷胃,胃氣阻滯,食滯不化,則痞滿疼痛。《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明醫雜著》又云:“人唯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虛,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瀉痢等證作矣”。
(3)情志失調: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土得木而達”,忿怒不暢,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則胃病生矣。如《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到“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情志不遂,肝木之氣逆行犯胃,嘔吐膈脹”。
(4)脾胃虛弱: 素體不足,脾胃虛弱,或久病不愈,脾陽不足,寒從中生,或胃陰不足,胃絡失養而作痛。寒邪客胃、飲食、情感所傷而導致的胃氣阻滯,和降失司,食滯不化,痞滿疼痛等,此屬邪實,而其發病多是在脾胃虛弱基礎上而致,形成了虛實夾雜的病理特點。中醫學尚認為,“久病氣虛致瘀”、“氣滯血瘀”、“久痛入絡”等,因此胃絡阻滯,亦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參照臨床胃鏡所見胃黏膜充血水腫、色暗或灰暗、黏膜粗糙不平、或呈結節隆起等,皆屬局部血脈瘀滯,與臨床血瘀所見一致。
綜合而言,本病屬于虛中夾雜,而此中尤以脾胃虛弱與氣滯血瘀為主,且互為因果,交錯出現。脾胃愈虛,則脾虛不運,氣機不暢,可致胃絡瘀阻益甚;胃絡瘀阻,氣滯血瘀,又可致脾胃升降難復,脾主運化功能失職,氣血生化乏源,導致中州之氣愈益虛損。
二、辨證施治
本病病機主要表現為氣虛、氣滯、寒凝、血瘀之特點;尚有肝失條達,胃失和降,痰濕中阻,而表現蘊濕化熱,傷及胃陰之病理特點。對本病可分氣虛寒滯型和陰虛瘀熱型論治。臨床上以前者多見,根據“久病久虛致瘀”、“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等理論及臨床經驗,健脾、益氣、理氣、祛瘀、溫中,即調氣法與活血化瘀法并用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
1.氣虛寒滯型
上腹部脹悶,疼痛,噯氣,遇寒加重,得熱則舒,倦怠懶動,納谷減少,大便溏稀,舌淡暗,或邊有齒痕,脈細弱。
處方:黨參20g,炒白術9g,黃芪20g,枳實20g,厚樸9g,香附9g,砂仁9g,雞內金9g,炒白芍20g,郁金15g,延胡索20g,莪術20g,五味子9g,烏梅9g,白花蛇舌草20g,制附片9g,甘草6g。水煎分服。
方藥淺析:本型治療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消滯祛瘀為原則。方中黨參、白術、黃芪、甘草健脾益氣,補虛生肌,尤其參、芪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調整胃分泌功能的平衡、加速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新生有良好作用。脾虛則胃失和降,消化遲滯,故以枳實、厚樸、香附、砂仁、雞內金等品理氣消滯,促進消化功能。方中又以大隊活血化瘀之品,如白芍、郁金、元胡、莪術等,通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促進胃黏膜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促進固有腺體再生和胃黏膜修復。這是治療本病之關鍵。特別是與參、芪配伍為用,通補兼施,寓攻于補,相得益彰。附子一味溫陽散寒,溫經止痛。本病多表現胃酸缺乏,故以酸斂之品五味子、烏梅以益胃斂陰助酸,尤其以五味子治療萎縮性胃炎,對病變胃黏膜的恢復有良好作用。本病所伴隨出現的腸化和不典型增生,屬于癌前病變。一般抗癌中藥復方多采用活血祛瘀和清熱解毒之品,故本方以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以起抗癌作用,預防癌變發生,復配以有抗癌作用的祛瘀之品莪術,可起到良好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研究證實,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病的發生多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關。研究表明,黃連、黃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之品,對HP有直接殺傷作用,故本方重用白花蛇舌草,以圖起到抗HP感染及抗癌的雙重作用。但應指出,中藥的優勢并不在于抑殺HP,而在于通過包括抗HP在內的多種作用機制,通過抗HP與扶正祛瘀療法的綜合運用,促進機體整體狀態的改善,改善HP寄居的微環境,使之不利于HP生存和繁殖,這既能增強機體的保護因子,又能抑殺HP以削弱其攻擊因子,兩者相輔相成,達到治療HP感染的目的。
在隨證加減方面,伴有結節隆起和腸上皮化生者,加三棱20g,炒山甲9g,海藻15g,另加服水蛭粉5g,每日早、晚分沖。伴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者,減去五味子、烏梅,加白及10g,三七粉4g(早、晚分沖),海螵蛸30g。
一般認為,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是不可逆轉的,但實踐證明,運用中藥治療本病,能使萎縮的胃黏膜逆轉,其療效明顯優于西藥。
2.陰虛瘀熱型
胃脘隱痛灼熱,口干舌燥,饑而不欲食,大便偏干,舌質暗紅,苔少,脈細兼數。本型顯示胃黏膜有活動性炎癥,HP感染率較高。胃鏡所見胃黏膜充血,糜爛較重,且伴有出血點,或膽汁反流。
處方:沙參20g,麥門冬9g,玉竹9g,黨參20g,黃芪20g,香附9g,炒白芍20g,丹參20g,郁金20g,蒲公英20g,黃芩9g,烏梅9g,甘草6g。水煎服。
方藥淺析:本證系脾胃陰虛有熱而夾瘀,治宜采用養胃益陰、補氣生肌、祛瘀消滯和苦寒清胃的治療原則。方中沙參、麥冬、玉竹、烏梅滋養胃陰,生津止渴,且對本證之胃酸缺乏,有酸甘化陰、甘寒生津之妙用。因胃黏膜充血、糜爛,且伴有出血點,故輔以苦寒清熱涼血之蒲公英、黃芩等。胃絡阻滯亦是本證之重要病機,故以白芍、丹參、郁金、香附等養血和營,行氣祛瘀。以參芪健脾益氣,補虛生肌,加速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新生。
萎縮性胃炎是一個病程很長而且較為難治的慢性胃病。
在治療上,癥狀改善尚較容易,若要取得胃鏡及病理上的良好效果則較困難,尤其腸化、不典型增生則難度較大。因此,治療萎縮性胃炎的療程較長,一般以3個月為1個療程。重度萎縮或伴腸化、不典型增生者則宜延長療程,長期堅持治療,并定期復查以判斷病情。
三、病案舉例
案1:朱某,女,61歲,1996年8月15日初診。半年來自感上腹部脹痛不適,飯量減少。1996年8月8日做胃鏡檢查:(胃竇)慢性萎縮性胃炎I級伴灶性腸化、慢性淺表性胃炎Ⅲ級,(胃體)慢性淺表性胃炎Ⅲ級,HP(++)。證見胃脘脹滿、疼痛、納差、疲乏、噯氣、遇寒加重,得溫則舒,便溏、舌淡、脈細弱。證屬氣虛寒滯型。治宜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消滯祛瘀。處方:黨參20g,炒白術9g,黃芪20g,枳實20g,青陳皮各9g,半夏9g,厚樸9g,焦三仙各9g,砂仁9g,干姜6g,炒白芍20g,郁金20g,制附片9g,五味子20g,元胡20g,莪術20g,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
服2劑脹痛減輕,效不更方,守方繼進。服6劑納谷增加,精神尚可,仍有隱痛不適。原方加炙甘草9g,繼服7劑,諸證悉除。囑其堅持服藥2~3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案2:陳某,男,46歲,2004年10月18日初診。主訴:胃脘脹痛、納差10余年,加重1年。2004年5月13日胃鏡示:萎縮性胃炎-Ⅱ級,糜爛性胃底胃炎-Ⅲ級,HP(+++)。病理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度,灶性腸化,活動期,伴異型增生-Ⅱ級。時診:胃脘作脹,時有疼痛,喜暖惡寒,遇涼則痛加,食納減少,體乏無力;面色少華,唇暗,舌淡,苔白厚微膩,脈沉弦。診為脾胃虛弱,寒滯血瘀。治宜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消滯祛瘀。處方:黨參20g,炒白術9g,黃芪20g,陳皮9g,半夏9g,枳實20g,厚樸9g,焦三仙各9g,砂仁9g,干姜9g,肉蔻9g,玉片20g,炒白芍20g,丹參20g,莪術20g,桂枝9g,制附片9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水煎分服,日1劑。
藥服15劑來診,自訴藥后胃脘脹痛已明顯好轉,納谷也增。后又隨證加減,共服100余帖后,諸證悉除,納食正常,精神振作。囑其繼續服藥以鞏固療效。后多次隨訪均未聞復發,并囑其作胃鏡復查。于2006年7月12日復查胃鏡,報告為:胃各部黏膜均光滑,黏膜皺襞排列整齊,色澤正常,黏液清亮,未見異常病變;HP (-)。
案3:王某,女,63歲,2006年1月7日初診。訴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10余年,多處中西醫治療,病情未見好轉。診見:胃脘脹滿,食后尤甚,時痛,噯氣反酸,納呆便溏,神疲,舌質紅、苔膩微黃,脈細弱。2005年12月20日胃鏡檢查示: 糜爛性胃炎 (輕度)伴胃竇部胃黏膜萎縮性改變(中度),十二指腸球部炎癥、潰瘍,HP(++)。
中醫診斷為痞滿。證屬陰虛瘀熱。治以養胃益陰,補氣生肌,祛瘀消滯,并佐以苦寒清胃。處方:黨參20g,黃芪20g,陳皮9g,半夏9g,枳實20g,沙參20g,玉竹15g,麥冬9g,雞內金9g,炒白芍20g,元胡20g,丹參20g,莪術20g,三七粉5g,黃連20g,海螵蛸20g,貝母9g,甘草6g。
水煎分服,日1劑,并囑其禁酒及辛辣刺激之品。
藥服10劑來診,訴藥后諸證均見好轉,精神也漸佳。
于原方稍加調整,再取10劑。后病證再見好轉,于原方隨證加減繼續服用。2006年6月10日復診,訴諸證悉除,食量增加,并示2006年6月8日胃鏡報告單:淺表性胃炎(輕度),十二指腸球部炎癥。囑其繼續服藥治療。
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慢性病變過程,在其漫長的病變過程中,始終呈現正邪相爭的病理狀態,脾胃虛弱是其基本病理改變。從以上3例病案看,患者均有較長的胃病病史,不但出現納差、神疲等虛證的表現,同時又有脹滿、疼痛等實證。中醫理論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氣不旺,胃黏膜防護功能減弱,各種外邪乘虛而入。脾胃虛弱不能驅邪外出,正邪相持,導致疾病久延不愈,進一步損傷脾胃,使虛者更虛,這是發病之本。
另外,虛又可以致實。脾胃同居中焦,在生理上,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即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臟腑相合,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對所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精微氣血,輸布全身,充養四肢百骸。脾胃虛弱,一方面,清氣不升,濁陰不降,中焦痞塞;另一方面,脾胃運化、腐熟失職,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致食、濕、痰、熱等積滯內生。積滯和濕痰均可阻滯中焦,影響氣機的升降,日久則氣滯血瘀。此外,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健運無力也可致瘀。《景岳全書·脅肋》曰:“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甚或氣虛及陽,陰寒內生,血脈不溫都可致血行澀滯。《素問·痹論篇》指出:“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說明了久病致瘀的病理。血瘀、食滯、濕痰、氣滯反過來又會損傷脾胃,加重脾胃虛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漸致變生壞證而致腸化、異型增生、癌變等。治療本病宜采取復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的治療原則,要標本兼顧,攻補兼施,重點在于健脾益氣,活血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