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多年前,我國的中醫學書籍就有提到一種消渴癥,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中醫學的典籍上從未出現糖尿病,而現在卻出現了,其實,這就是古代醫學上說的消渴癥。
1、陰虛燥熱型:即肝腎陰虛,體內熱盛患者,熱傷津液,引發口渴等癥狀
2、痰濕壅盛型:現代人體型肥胖,易產生濕熱,從而產生胰島素抵抗,影響胰島素的分泌。
這里面說的“肥”指的是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甘”指的是甜食,過度,即暴飲暴食。這種“過度”中醫學上通常表現為口苦、心煩易怒、腰痛、會陰脹痛、小便黃等
情志在中焦(肝脾)處,上述兩火聚齊就產生內熱,會致使“上焦”(心肺)產生肺熱,肺熱產生后,造成“多飲”,而越飲越解不了渴,
胰俞屬經外奇穴,它是治療消渴(糖尿病)的經驗效穴。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所以用這個穴位調理很有效果。
取穴:胰俞穴位于人體背后,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配穴:陽池、三焦俞、足三里
艾灸方法:一天一次,每穴每次20分鐘;艾灸2天休息一天。熱水淋浴后操作最好。
艾灸胰俞穴降糖主要針對2型糖尿病屬于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尚存在胰島功能的患者;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者完全喪失胰島功能者則無效。
糖尿病血糖穩定也會出現一些癥狀,如口干又不思飲,疲乏無力,體弱多汗等等都是西醫不好解釋又難以為力的。此時,中醫可利用補腎、養陰、清熱、利濕等治療可取得良好療效。
總之,中西醫藥各有所長,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同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糖尿病防治道路,是值得大力提倡與努力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