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灸少陰(太溪復溜),腹部淤血(小便利抵擋湯、不利桃核承氣湯),少陰強發汗眼鼻出血,少陰多死癥(陽出煩躁),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主力方,去中焦寒濕),大黃附子細辛湯(寒實不大便),大承氣湯(熱實),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初病),黃連阿膠湯(少陰心腎不交失眠,脈沉細手腳冰口渴溏泄失眠),附子湯(少陰身痛),真武湯(下焦寒水暈眩),桃花湯(大腸炎血便混合,屬少陰)。”
01
—
條辨三〇六: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陽七壯。
厥陰證時,病人又吐又下利,手腳冰冷,是死癥。因為藥、食物人體都不受納了,進去就吐,里面陰實太盛。
手腳不逆,發熱,代表胃氣還在,不會死。
灸少陰:太溪、復溜穴(足太陰腎經),行少陰經的陽氣。
02
—
條辨三〇七: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若熱在膀胱,必便膿血。
臨床上,腎結石、膀胱結石時會出現熱癥,西醫的腎多發性囊腫也是。
熱在膀胱,會小便帶血。腹部淤血,小便利:抵擋湯;小便不利:桃核承氣湯;可把血塊打出來。
03
—
條辨三〇八: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病,有點暈,睡眠睡不夠,有點昏迷,不會有汗,脈沉細。若強發汗,會動到血,可能從口鼻出血,或從眼睛旁出血。
里面陰寒很盛,不可發汗,利尿較好。因為寒濕在中間,利尿出來路線最短,從腎臟排出;若發汗,從中焦到上焦、心肺、皮膚,路徑很長。
04
—
條辨三〇九:少陰病,惡寒,身倦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條辨三一〇:少陰病,吐、利、燥煩,四逆者,死。
危險癥狀,手足不單單冷,而且腫,身倦而下利。
腎臟或心臟問題,治后下利變不下利,手腳冷變不冷,晚上睡得好,為陽回頭。
陰盛則陽退,快死之前,少陰證有吐、利、煩躁,手足躁動,為陽要離開身體。
05
—
條辨三一一: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尿毒癥、腎臟病,最明顯的癥狀是:眩暈、嘔吐、東西吃下去就吐。西醫認為,尿毒順著血液進入心臟,洗腎可活命。若找不到好的中醫,洗腎也是一條活路,可維持不死。
正常人,腎水蒸餾入腦滋潤腦部,腎衰則腦無營養而頭昏。
太陰脾病,病進入少陰心腎,心和脾有問題,影響造血,貧血。
治療后小腸溫度恢復,腎水蒸化入腦,則昏眩止。
06
—
條辨三一二: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倦,脈不至,不煩而燥者,死。
四逆:手足冰冷,手指到肘,腳趾到膝,手腳抖。
陰陽相隔,陽往外走,里寒濕盛,尚未入厥陰,心腎衰竭而死。
07
—
條辨三一三: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者:呼吸很短,吸一點就吐出來。因為肺已衰竭,肺沒有辦法完全張開。水已經滿到很高的位置,橫膈膜無法下降。
少陰證,很多是死癥,50%的幾率會死。
08
—
條辨三一四:少陰病,脈微細而沉,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細代表寒,沉代表里。
少陰證,按理無汗,現自己流汗(不動的情況下),代表陽往外走,陰很盛在里。
少陰證兼下利,煩躁不得臥。當陽藥絕的時候,都會但坐不得臥,會煩躁。
09
—
條辨三一五: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黃附子細辛湯方
大黃2、細辛2、炮附子3。
麻黃附子細辛湯
(1)麻黃2錢、細辛2錢、炮附子3錢。
(2)此方最主要的是能利小便。
(3)細辛:去下焦積水,小腸里的積水。與茯苓澤瀉豬苓利水不同,細辛為熱性把寒水化掉,茯苓澤瀉豬苓排不出寒水。寒咳、水咳,也會用細辛,能去水。
(4)中焦心腎之間,有寒濕,用炮附子去寒。
(5)麻黃:發陽,把陽氣發起來,故可利水。
(6)麻黃、細辛、附子三味藥一起,不會走表,不會發汗,會跑到身體正中間去,去寒濕,補里陽不足,去掉千年寒冰,開始小便排出。
(7)炮附子:固陽功能。
(8)服藥后,小便排,說明里寒還在,一直吃到脈浮起來。
(9)此方為但欲寐、脈沉細的主力處方。
(10)此方去中焦寒濕,不能去關節寒濕。風濕關節炎,用桂枝去風、白術去濕、炮附子去寒,甘草附子湯。
(11)先煮麻黃,六碗煮五碗,再煮成兩碗。
大黃附子細辛湯
(1)麻黃換成大黃,比例2:2:1。
(2)用于寒實(上方麻黃附子細辛湯用于寒濕),大腸不蠕動,七八天不大便無痛苦。陽明燥矢為熱實,痛,用大承氣湯。
(3)小便淡白,代表在少陰,用此方恢復大便。
(4)一直吃到小便變淡黃,手腳溫熱為止。
10
—
條辨三一六: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其汗。
本來少陰證不能發汗,但初病,剛到少陰,里寒還沒有結很實,可稍微發一點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改為炙甘草即為此方。
11
—
條辨三一七: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虛煩不得眠的主力處方,用于失眠。心腎功能不好,中間少陰寒濕很盛,心腎不交。
黃連4錢,黃芩1錢,芍藥2錢,雞子黃2個,二橋2錢。
(1)先煮三味,6碗煮2碗,去渣,趁滾熱加入阿膠,關火不能再煮,否則阿膠沒有力量。
(2)等溫,加蛋黃攪拌均勻,不能太熱,否則成蛋花湯,一定要生用。
失眠的原因:
(1)心血不夠,心、脾受病,貧血。
(2)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
(3)心中永遠有一滴血懸停在中間,不斷替代,神明藏在其中。少陰證很重時,血會傷到,神沒法藏在心中,在外游走,故失眠。
黃連:苦味入心,對心臟滋補。
蛋黃:取其永遠懸在空中的藥性,把心中的一滴血補回去。
臨床上,脈沉細,手腳冰涼,口渴,大便溏泄(一天三四次),失眠,即為少陰證,黃連阿膠湯一劑中病。
12
—
條辨三一八: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身體痛,骨節痛,脈浮緊,為太陽傷寒,麻黃湯證(寒在表)。脈沉細,則寒濕在里,附子湯證。
炮附子6錢,茯苓3錢,人參2錢,白術4錢,芍藥3錢,用于去寒濕,從小便中排出。
(1)重用附子:去寒,可以管心、腎,治心臟多用附子。
(2)茯苓去濕,但不能用太多,怕傷津液。只能利尿,不能發汗、攻下。
(3)(脾)血有問題,用白芍。脾血白芍滋,肺氣人參補。
(4)把心、腎、脾、肺兼顧的處方。
真武湯:上方附子湯中人參換為生姜、茯苓加重。用于太陽有寒水,停在下焦,頭重腳輕、昏眩。真武為一神,專管世上的水。
13
—
條辨三二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節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半斤,煮米令熟,去滓,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愈,余勿服。
下利便膿血,即大便血便混合,大腸炎,用桃花湯(因紅色得名)。
下利不止危險,不止且帶血更不好。
赤石脂5錢,2.5錢煮,2.5錢磨細生用。干姜1錢(溫中)。粳米(糯米)一湯匙即可(多了會煮成干飯,取稀湯用于潤腸)。6碗水煮2碗,2.5錢赤石脂末放入兩碗,兩次服完。
赤石脂為主力,澀劑,止利。
大腸炎為少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