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腸胃不消化非陽明證攻下(胃氣化水脾消化食),陽明證正常有汗虛者無汗,嘔在少陽咳在太陽不攻下,陽明頭痛(印堂痛中脘下針,胃分清濁濁氣在足三里下若上升則頭痛),陽明證津液失發汗顯三焦黃,陽明潮熱下午振振熱,渴不欲飲只漱口為淤血若鼻血愈,陽明實在臍以下,面赤色津液傷不攻下,調胃承氣湯(堵在十二指腸,中脘至神闕壓痛)。”
01
—
條辨二一一: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難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證,為實癥,脈應該洪大,熱癥。
脾胃:水的氣化靠胃。食物消化靠脾(脾陽)。
食難用飽:非吃很多,而是吃一點就撐到。本來飯量一碗,現在吃兩三口就飽,再吃則出現條辨中的癥。
谷疸:全身發黃,傷到脾。
不是陽明證,只是腸胃不消化,尤其脾消化功能不強,硬吃東西下去,消化不了,出現谷疸,脈遲。此時應治脾,不是治胃,更不能攻下。
02
—
條辨二一二:陽明病,法當汗多,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久虛,汗沒有透發出來,在皮膚里、肌肉外,很癢,如運動出汗后進入空調房。
體格很強的人,得陽明證,流汗。體格虛的人,得陽明證,汗無法透發,也是陽明證。
03
—
條辨二一三: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病,應該要有汗,純熱癥。
嘔,病在少陽,咳嗽的時候病肺,在太陽。
少陽、太陽在,不是純陽明。
陽明頭痛,為印堂痛,即闕上痛,中脘一針去痛。
胃氣分清濁:清氣上升到面部,濁氣下降到膝蓋下足三里。吃壞肚子,腸胃病,濁氣會往下走到足三里,下針足三里會舒服。頭痛為濁氣上升,清氣不會頭痛。
看起來為陽明證,二三日嘔而咳,代表太陽證、少陽證都沒有去掉,出現頭痛、手腳冷。陽明證會手腳熱,且身出汗。
04
—
條辨二一四: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咳,肺里有表證,肺里有傷寒。
胃熱,熱氣上沖,造成咽痛(喉嚨痛),但扁桃體沒發炎、喉嚨不發炎,不紅腫。
05
—
條辨二一五: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惱者,身必發黃。
津液已發透了,津液不夠,三焦油網里沒有水,看到三焦之黃,屬陽明證。
06
—
條辨二一六: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純熱癥,傷津液,加上近火,更傷津液,看到三焦之黃。
07
—
條辨二一七:陽明證,脈浮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自汗出。
潮熱都發生在下午,申酉戌時(15-21點),陽明病的時間。熱像潮水,一陣一陣的。
浮脈代表表虛,表把毛孔打開。浮緊,毛孔是束到的。陽明證大部分很容易出汗。
08
—
條辨二一八: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口渴,想去喝水,但又不想吞下去,漱漱口就吐出來,說明有淤血。唐容川血癥論認為:口渴不欲飲為有淤血。
燥熱沖上鼻子,鼻子血管很小,血量太大堵在鼻中,血管破裂,就會流鼻血。流鼻血則高熱退,口渴現象也去掉了。
09
—
條辨二一九: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chai),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令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病,本來自己流汗,腸胃津液都干了,醫生再發汗(誤以為太陽中風),大便更硬。
若小便一天三四次,小便正常,說明津液沒傷到,不用擔心,會自己回頭。
10
—
條辨二二〇: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有嘔,為少陽證,傷寒為太陽,病在太陽、少陽中間,不可攻。
太陽、少陽兼證,雖然有陽明證,便秘,要先去表證,不能先攻下,否則表邪下陷,結胸。
11
—
條辨二二一:陽明病,心下鞭滿者,不可攻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胃部非常硬,不可攻下。要攻下,一定是實在肚臍以下的部位。
心下鞭滿用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不可用承氣湯攻下。
攻下,利不止,津液喪失,有危險。
如果下利自己會停止,代表胃氣自己恢復。
不能確定大便有無燥矢,千萬不要攻下。
寒利:白術、茯苓、人參、炙甘草、炮附子。
12
—
條辨二二二:陽明病,發熱,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小便不利者,比發黃也。
陽明經(胃經)在面部經過,兩顴赤色,代表津液不足了,不要攻。攻之則小便不利,皮膚會看到三焦的黃。
13
—
條辨二二三: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中脘(心弊骨與神闕中點)以下有壓痛(中脘至神闕斷),用調胃承氣湯。此段內癥為十二指腸的問題。
實梗在十二指腸,不在胃中,所以吐不出來;不在小腸、大腸,所以下不去。會煩。
調胃承氣湯:炙甘草、大黃(酒洗)、芒硝。
大黃酒洗,有提升作用,攻下不會走的太快,炙甘草也可讓大黃、芒硝速度不那么快。專門用于清理十二指腸。
壓痛、拒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