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出過許多巨富,甚至是世界級的富豪。在這些人之中,有的是通過搶劫掠奪致富,比如石崇、成吉思汗;有的是靠貪污致富,比如劉瑾、和珅等;還有的是依靠皇權,比如鄧通、梁冀,他們用很短的時間,就積聚了數以億萬的財富。但是在這些富豪中,卻有一個人很例外,他沒有絲毫背景,靠著白手起家,同樣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大富豪,甚至比同時期的陶朱公還富有,他就是猗頓。
猗頓其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因為在“猗地停頓”發家致富,后人用“猗頓”來稱呼他,時間久了竟忘了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姓王。猗頓原本是魯國的窮書生,據史書記載,他“耕則常饑,桑則常寒”,意思是他種地養蠶都不行,壓根不是當農民的料。他一個窮書生,仕途進不去,種地又不行,但總得養家糊口吧。窮則思變,猗頓整天就琢磨怎么才能發家致富。
猗頓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上進心的青年,但沒有經驗就想自主創業,顯然有些過于自信。正當他冥思苦想時,命運之神降臨了,著名的全國首富陶朱公搬到了他家附近。猗頓當然不肯放過這個好機會,想去拜訪這位當代財神,學一點致富秘訣。陶朱公雖然沒什么架子,但他到此地就是為了隱居,不想會客,讓猗頓吃了不少閉門羹。但猗頓沒有放棄,而是向劉備那樣“三顧茅廬”,最終感動了陶朱公,見了他一面。
陶朱公不愧是經商之神,當即給他指明了一條致富之路:“子欲致富,當畜五牸”。“牸”的意思是母牛,“五牸”就是豬羊牛馬驢五種母牲畜。因為猗頓沒錢,不適合干本錢大的買賣,而畜牧本小利大,可以先少養幾只母牲口。俗話說:“母羊生母羊,三年擠到羊圈墻”,這個方法一定能讓猗頓致富。
猗頓茅塞頓開,當即搬家去了山西猗氏縣,這里有一塊低洼地,水草豐美,是放養牲畜的好地方。有了高人指點,剩下的就全靠自己,猗頓畢竟是個讀書人,很快就研究出來了自己的放牧訣竅。他創造了“鹽水飲畜”、“斗米養千雞”,還摸索出來“牛者頓足,馬者夜飽,羊行自飽”等規律,還通過雜交配種改良家畜后代。沒過幾年,猗頓就成了當地的養殖大戶。
腰包鼓起了的猗頓并沒有滿足,又盯上了制鹽販鹽。他發明了“墾畦曬鹽法”,大大縮短了出鹽時間,而他飼養的馬匹就是運鹽的工具。不過,為了進一步加快運輸,他又開辟了一條運河,用河運代替馬馱車運。曬好的鹽賣到西域,又從西域帶回來珠寶翡翠,猗頓發現賣珠寶利潤更大,又開始涉足珠寶行業。
經過10年的多方經營,猗頓終于成為傾國巨富,甚至比陶朱公還富有。在當時有句話,叫“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負荷之商,不知猗頓之富”。為了感謝陶朱公當年的指點,猗頓還給他修了廟,在今天的臨猗縣王寮村還能看到。
猗頓白手起家,最終成為全國首富,很值得我們深思。不滿現狀才能致富,但前提是要肯學習新知識,要能干一行愛一行,從小事做起。當今社會,人人壓力都大,對于那些失意落魄的人,我想說與其整天抱怨社會,不如學學猗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