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痹證的分類
《素問·痹論》除了將痹證按證候特點分為行、痛、著三痹外,尚按病變病位分為五體痹、五臟六腑痹等不同類型,并闡述各類痹證的具體病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帝日:內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風寒濕氣侵犯、稽留于人身某一部位,則痹阻該部位的氣機,阻滯其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而形成痹證,故而《素問·痹論》將之按病變部位分為五體痹、五臟痹、六腑痹等類型。
(一)五體痹
五體痹為皮痹、肌痹、骨痹、脈痹及筋痹。其病機是:“以冬遇此(風寒濕邪)者為骨痹;
以春遇此者為能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蓋因皮毛、肌肉、血脈、筋、骨等軀體組織內屬五臟,而五臟應四時,在五臟主令之時感受風寒濕邪,則邪氣分于相應之五體而為五體痹。關于五體痹的病候,《素問·痹論》有“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之說,可為參考。必須了解的是:五體痹與行、痛、著三痹是從病變部位和疾病病候兩個不同角度對肢體痹的分類,并不是三痹之外另有五體痹。
(二)五臟痹
五臟痹的病機,《素問·痹論》指出:“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所謂(五臟)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認為五臟痹是在五體痹的基礎上,各于五臟主令之時重復感受風寒濕邪氣,邪氣乘勢內傳于五臟。但這只是五臟痹的外因,經文又謂“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說明五臟自身精氣內傷又是引致五臟痹的內在原因。因此,五臟痹的病機可以概括為:五臟自身精氣內傷,同時反復感受風寒濕邪,邪氣乘虛內侵,痹阻五臟氣機,致其功能失調而為痹。
五臟痹是五體痹進一步發展而成,故其病候應該包括肢體痹痛和五臟功能失常兩方面。《素問·痹論》關于五臟痹病候有如下論述: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懈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所述僅是五臟氣機痹阻、功能失調的病候,故必須聯系肢體痹的病候加以理解,才能全面。如心痹常是行痹反復發作,累及心以后心脈痹阻,心氣不通而致,頗類似現代醫學所言的風濕性心臟病,但若不考慮其原有行痹的原發病史及病狀,單從上述病候而論,則胸痹(如現代醫學所言的冠心病)亦屬心痹范疇。至于腎痹,所述病候與現代醫學之強直性脊椎炎亦頗有類似之處,但一些人將“民以代踵,脊以代頭”病候解釋為“能坐不能立,頭能俯不能仰”,則欠恰當,該兩句實際上是指因脊柱強直變形后出現頭部前傾、尻臀部后移上翹的病狀,系采用夸張性修辭手法,描述這一從后面看到的強迫性體態。
由于后世多從病機角度辨證論治痹證而以行、痛、著命名其證候類型,對于兼見臟腑病候者,常作為兼證或變證辨析,故對五臟痹的病名較少應用,除了上述心痹、腎痹外,“肺痹”病名雖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等書曾有提及,但系指急性肺氣痹阻、呼吸喘促不利之病證而言,與《素問·痹論》原本所論者不同,這亦是古今病名差異所致,不宜混同。
(三)六腑痹
關于六腑痹的病機,《素問·痹論》指出“食飲居處,為其病本”,外感風寒濕氣,“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則成六腑痹。就是說,六腑痹的病因病機是:飲食居處失常,造成六腑氣機失調,此為六腑痹的內在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感受風寒濕邪,邪氣循六腑的俞穴,由六陽經而入客相應之腑,致其功能失常,則為六腑痹。由此可知:經文所言的六腑痹是風寒濕邪氣直接侵犯六腑而致病,與五臟痹之在五體痹的基礎上重復感邪致病的病機尚有不同。
對于六腑痹病候,經文僅言及腸痹和胞痹兩種:“腸痹者,數飲而不得出,中氣喘(揣)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其他則缺如。與五臟痹一樣,由于古今病名差異,六腑痹的病名后世亦較少使用,但從胞痹病狀看,則類似后世所稱淋證者。至于腸痹,后世偶有提及者,乃指腸道氣機痹阻不通而言,常作為病機術語而不作為病名,所致病候亦常是大便秘結而非腹瀉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