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震局對汶川境內發生地震的報告是: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震級為里氏7.8震級(后修正為8級),震中位置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查地圖可知,該處位于汶川境內南部的映秀一帶,距離汶川縣城公路里程55公里,行政屬于汶川縣管轄。
在百度上檢索“震中”,得到如下解釋:震中也稱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經、緯度表示。實際上震中并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震中也有一定范圍,稱為震中區,一般來說震中區是地震破壞最強的地區。確定震中位置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地震儀測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稱微觀震中;二是震后調查,將破壞最厲害的地方定為震中,稱宏觀震中。由于震源區的物理狀態和地震區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地面上破壞力最大的地點不一定正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宏觀震中不一定與微觀震中重合。
也就是說,宏觀震中與微觀震中不一定重合,地震儀測定的震中與地震重災區也不一定重合,這是地震學者和地震管理部門官員都知道或者應該知道的常識。但是,對于其它政府部門官員和民眾來說,并不知道宏觀震中與微觀震中的區別,而是被誤導相信地震儀測定的震中就是地震災害的中心區。
由于國家地震局稱此次四川盆地西部大地震為“汶川地震”,而且沒有及時提供宏觀震中的位置,從而使中央政府和廣大民眾完全相信汶川縣城乃是地震災害最重的地方,結果導致抗震救災主攻方向的失誤。事實上,汶川地震發生后,總理親臨地震前線指揮抗震救災,當時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打通都江堰到汶川縣城的道路。結果費了巨大努力,調去大批救援力量、救援機械和救援物資,用去最寶貴的72小時最佳救援期,等到進入汶川縣城、建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時,才發現這里震災遠比想象的要輕的多,只有20-30%建筑物倒塌,縣政府機關大樓完好無損,甚至連玻璃都沒有碎幾塊。
對比之下,實際地震重災區在北川縣城、青川縣城和汶川縣映秀鎮的連線上(亦即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以及該斷裂帶的東側(江油、安縣、綿竹、什邡、彭州、都江堰)和該斷裂帶的延伸線上(陜西省的略陽、甘肅省的文縣、四川雅安的漢源),而真正的震中(宏觀震中)乃是北川縣城(與綿竹市之間)。事實上,北川縣城(以及綿竹市)正是地震傷亡最慘重的地方,也是512大地震前不斷發生有感地震的地方,以致北川中學師生已經多少有些習以為常(地震部門到那里去了?)。
抗震救災與打仗一樣兵貴神速,但是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國家地震局工作的諸多失誤,造成512大地震初期抗震救災主攻方向出現偏差,以致延誤戰機,真正的地震重災區反而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足夠的救援,許多鮮活的生命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凋謝。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國家地震局不僅要及時修正此次四川盆地西部大地震的震級,而且要及時修正震中和震名;并且在日后再報告地震發生時,還要同時預報出該地震破壞力最大的具體位置。具體來說,此次大地震應當命名為北川地震(或者北川-青川-汶川映秀地震,亦可簡稱為三川地震),宏觀震中為北川縣城(與綿竹市之間)。為此,有關部門應在北川縣城原址建立北川地震紀念碑,以便尊重事實,給歷史留下真實的記錄。
與此同時,這也是在給國家抗震救災指揮工作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地震儀測定的震中不等于就是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地方,它實際上只是地震首先發生的地方。地震破壞力,也有類似“雹打一條線”、“臺風眼”的“震害一條線”和“地震眼”(震中反而受災較輕)情況。這是因為,許多地震往往是在一條斷裂帶上同時發生的斷裂,或者是先后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的斷裂。
對于此次北川地震來說,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即地震斷裂帶的東側(四川盆地邊緣)和西側(青藏高原邊緣)的地震破壞力有著明顯的差異,即青藏高原一側(汶川縣城和茂縣縣城)破壞力小,而四川盆地一側(江油、安縣、綿竹、什邡、彭州)破壞力大。這里面的深層原因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估計與青藏高原的龐大體積及其重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