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倫中醫講座:
孕期、嬰幼兒及兒童期的保健養生
傳承《黃帝內經》的智慧之學
1、孕婦如何養好胎?
2、孕婦可以吃中藥嗎?
3、孕婦的行為對孩子至關重要
4、初生兒的護理
5、嬰兒階段的護理
6、嬰幼兒階段著重對脾胃的護理
7、適合兒童服用的中藥
8、如何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
9、兒童期的健康與養生
10、6-8歲兒童要服六味地黃丸
11、孩子貪玩怎么辦
北京電視臺<中華文明大講堂>節目“傳統文化與中醫”的系列節目。
中醫養生專家樊正倫教授主要講授《黃帝內經》的內容。
視頻內容摘要
第一部分:懷孕期間的飲食以及孕婦情緒對胎兒的影響。
飲食方面:懷孕早期:可以通過吃竹茹或陳皮來緩解孕吐。
懷孕中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太嚴格控制,因為孕婦的口味直接反應了母體以及胎兒對某種營養元素的需求,但要注意量的控制。
懷孕后期:易出現水腫現象,可以喝鯽魚湯緩解。在這段期間會因胎兒越來越大導致胃部受擠而食欲不振現象,如果從不想吃又到到想吃,就說明胎兒已經入盆了,準爸爸們就要開始為迎接寶寶做好前期準備了。
另外,懷孕期間,尤其早孕前三個月為坐胎期,因為孕婦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搬拿重物,避免同房。孕婦要保持好的心情,平心靜氣,以及適量運動,且不可過于焦躁,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則也會影響到胎兒的性格。
第二部分:初生兒和嬰幼兒的合理喂養及常見病的家庭常備藥品。
初生兒指剛出生一個月內的寶寶。出生三天后在給孩子洗澡時注意要避開肚臍。以前老一輩給此時的寶寶洗澡用“五枝飲”即:槐樹枝、柳樹枝、桃樹枝、桑樹枝、梅花樹枝煮水,用此水洗后孩子不易得胎癬和濕疹。另外,用5g生甘草+5g黃連煮水,用筷子的一頭綁紗布蘸此水給孩子吮吸,去新生兒的胎毒,黃疸去的快且終身不長濕疹。樊教授說此時的孩子對甜味和苦味沒有區分,不要心疼給寶寶吸食如此苦的藥水,黃連還有厚腸胃(即健腸胃)的作用。
另外要想新生兒身體好,媽媽身體一定要好,因為此時寶寶的主要食物來源就是媽媽的奶乳。剛剛生完寶寶的媽媽此時腸胃比較虛弱,最宜喝紅棗小米粥,清淡的雞湯、骨湯、豬蹄湯(通乳)等,不易吃油性大的食物。
嬰兒階段。指一歲以內的寶寶。范教授說中醫認為1歲以內的孩子有“變”和“蒸”兩個階段。
每32天臟腑會發生變化,身體的變化稱之為“變”;每64天智商會發生變化,智力的變化叫做“蒸”。此階段的孩子,一共要經過“十變五蒸”大約320天。在寶寶出生32天后,如果體溫微熱,摸其耳朵和尾骨處是涼的,就是在變蒸期,不要急于上醫院和用藥。
半歲以內的寶寶必須要母乳喂養。半歲后可適量添加米糊面湯等輔食。輔食的單一化種類會導致以后的偏食例如愛吃肉不愛吃蔬菜等,家長們要注意這一點。自給孩子吃輔食起,就要每天關注孩子的便便,它直接反應了孩子的腸胃健康狀況。
一直喝母乳的半歲以內的孩子是具有免疫力的,半歲后這種免疫力逐漸減弱,此時要注意冷暖的保護。
此階段家庭常備藥為:
保嬰丹:【主治】:痰熱內閉,外感風寒引起面赤耳熱,痰多氣促睡眠不安,腹痛吐瀉,夜啼驚跳。
七金丹(小兒金丹片):【主治】祛風化痰,清熱解毒。用于感冒發熱,痰火內盛,發熱頭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嘔吐,高熱驚風。
一捻金:【主治】用于小兒停乳停食,腹脹便秘,痰盛喘咳。
嬰幼兒階段。指1~3歲時期的寶寶。范教授指出,要想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此階段的孩子身體發育快,體熱毛孔易張開,冬天如果穿太多容易得感冒。夏天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肚臍防止受涼拉肚子。另外此階段的孩子脾胃剛剛開始運化,要少食多餐,一般來說每天可以吃四頓。不要怕孩子會挨餓。盡量不給零食吃,否則胃的運動就沒有規律。有一種疾病叫小兒疳積。就是因為喂養不當。表現為肚子特別大,腦瓜特別大,四肢特別瘦,是脾氣重度受傷造成的。所以三歲以內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脾胃。此階段孩子的腸胃還未進入能攝取和消化高蛋白高脂肪高營養食物的階段,因此脾胃較為虛弱,如果家長常給寶寶常吃以上三高食物,寶寶嬌弱的腸胃根本吸收不了,體內會很快產生濕熱,脾胃會受傷,毛孔就會張開,一旦外出受風馬上就得感冒就會發燒,一發燒就會到39°--40°。而家長們看到寶寶發高燒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送醫院,而現在只要發燒的孩子抱去醫院一般都是打點滴。孩子燒退后因脾胃虛弱沒有食欲,但家長心疼,每天再給好吃的“食補”讓孩子多吃,這一吃問題又來了,中醫上叫做:“食復”。結果孩子三天后馬上又燒起來,這時如果不注意很好的調養,就易發展為肺炎或氣管炎。前面說過自開始給寶寶吃輔食開始就要每天觀察孩子的便便,如果大便特別干、臭或者黏膩,說明孩子體內有濕熱。
因為此階段的孩子脾胃嬌弱,不易給吃“多”和吃“好”。所以說此階段的孩子最宜得病,一病就高燒,因此家里要常備以下幾樣藥:
1、王氏保赤丸(王氏保赤丸是我國著名兒科醫生王綿之祖父的秘方。)
如果發現孩子便便特干或特臭,就是腸胃有積滯。根據年齡給不同的粒數。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營養過剩,即便不生病,也可以每周給孩子吃兩次(也是根據年齡給不同的用藥量),保持大便通暢。
2、保和丸,也叫大山楂丸
現在的孩子吃肉食品、奶制品多,山楂是消肉類食物的,炒麥芽是消谷類食物的。
或者讓孩子養成吃山楂片的習慣或吃大山楂丸的習慣。山楂丸有中藥味,可讓孩子逐漸適應中藥味道,以防止以后吃中藥時難以下咽,這也叫預防性治療。
3、小兒至寶丸
如果孩子有點流鼻涕有點發燒(38°以下)時,可以用此藥。
如果發燒到38°已上時,要用一點猴棗散。
如果發燒到39°、40°,為了防止小兒驚厥(癥狀為翻白眼),可用0.3g~0.5g的羚羊角粉。
4、參苓白術散(丸)
用于治療小兒脾虛腹瀉,用于腸胃弱拉稀時。(注:大便干臭為體內濕熱重;大便清湯稀薄是受寒的表現。)
每袋6g,用三分之一的量化在水里給孩子服下。
如果是因為腸胃虛弱導致的腹瀉,用小米粥上的米油給孩子喝會很快見效。
如果孩子不愛吃飯或消化不良,準備山藥或雞內金(小兒雞內金散)3~5g給孩子吃。
第三部分:幼兒心理成長及學前教育
一般來說,女孩開化的比男孩早,大概在1歲多就會說話,男孩則要到2歲多。一歲以內的寶寶已經開始逐漸的模仿,正從朦朧狀態到學習狀態轉變,此階段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以后的言行會受到父母的很大影響。
1歲半到2歲就要進行治理的開發。首先讓孩子從看圖識字開始,而不要讓寶寶先接觸電視。要在3歲以內完成從圖像到文字的關聯。樊教授指出這個過程至關重要。為什么現在很多孩子不愛讀書,就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圖像到文字間沒有形成關聯。而電視則基本全是圖像而沒有文字。這個過程積累多了,4歲以后看文字配圖的書籍或只有文字的書籍時,孩子的腦海中就會根據文字描述的內容想象思維,腦海中形成圖像,加強理解和聯想,從而開闊思維。
中國有據俗語:三歲看八歲,八歲定終身。這個階段的孩子求知欲都很強,所以3-6歲期間,讓他們多多背誦一些中國優秀的文集作品,如《道德經》《千字文》唐詩宋詞等,不必擔心孩子不理解,只是在鍛煉他們的記憶力和語言表述能力。而這時記住的內容會受益終身,就像牛吃草,吃的越多,以后反芻的就越多。……
小孩子生病怎么辦?
兒童多動癥防治
樊正倫視頻:中醫養生的智慧|樊正倫講座樊正倫講座:中醫文化與養生之順四時樊正倫視頻:飲食養生之道順四時、節飲食、調情志、慎醫藥--…古中醫學:小兒發熱、大小便病的辯…中里巴人養生視頻:求醫不如求己樊正倫講座:醫藥與養生小兒推拿:小兒風寒感冒的穴位按摩…樊正倫講座:春季養生-如何根據節氣飲食起居從小兒發燒談中醫育兒理念(羅大倫…中醫?五運六氣?大氣變暖(一)中醫?五運六氣?大氣變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