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保定復建迎薰門,高大壯觀堪比平遙古城迎薰門
古城添新顏,南城門樓有望重現
老城有四門,東“望瀛”南“迎薰”西“瞻岳”北“拱極”
四國聯軍侵略保定燒毀四門正樓,袁世凱為討好慈禧曾重修
網傳新城樓寬30多米,規劃局稱設計方案仍在進一步修改中
迎薰門城樓闊約32米,城墻東西寬130多米
從今年7月份至今,一則《大保定復建“迎薰門”,千年古城換新顏》的文章,在保定微信圈里時常出現,引發眾多市民關注。文章中稱:如今為打造完善保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為了進一步完善古城格局和展示體系,更好的承接京津冀一體化產業功能,保定市政府將斥資復建“迎薰門”。對于消息來源。作者稱“從保定規劃局了解到”。
圖片說明:修復后的示意圖
圖片說明:修復后的效果圖
記者整理了該文章內容,以方便讀者閱讀。
設計理念
新“迎薰門”的規劃設計遵循中國古代“百尺為形”的尺度,這一視距限制值,也是建筑組群及外部空間設計中的重要基準尺度或模數。該方案依照清代及民國時間官方尺度規定,即“百尺”合32米,以此為模數進行組織。
位置大小
在這一尺度控制下,確定新城臺坐落于天水橋以北二百尺(約64米),城樓所在臺面闊約一百尺(約32米),兩側城墻總面闊三百尺(96米),整個公園東西寬四百尺(約130米)。城臺北側距離天威中路20米,一方面為北側天威中路留出足夠的緩沖空間,使城臺北部的空間不致過于壓抑,同時能夠盡量保留地下的城臺遺址,為研究、保護古城城墻提供實物依據。建設中將先于遺址分布區域展開考古工作,探清城墻及城臺基址、甕城等位置。并采取多種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和展示。
配套設施
城臺兩側的城墻將向東西延伸,和府河沿河公園銜接,將新城門融入沿河公園及慢行系統。道路從下方穿過城墻,使經過的人產生進入老城區的空間識別感。
規劃沿天威中路設置四處共120個停車位,解決未來的停車需求;同時在府河規劃游船碼頭,增加新迎薰門的可達性,打造府河游船觀光的主要景觀節點。
追溯歷史
城有四門,東門望瀛,南門迎薰,西門瞻岳,北門拱極。
保定,這座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城,有著23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多年的建都(州)史。
保定城墻完整時,城似方形,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了二百多米,并略呈弧形,往北又呈直線,形狀似靴,意為天子腳下,衛戍京畿,保定城于是又有“靴城”之稱。全城周長4850步,計12里零330步,墻高3丈5尺,頂寬1丈5尺,底寬3丈5尺,城壕(護城河)寬3丈,深1丈5尺。墻基上鋪以巨型條石,石下筑糯米漿合拌的石灰土(類似現在水泥)。墻體用青磚包砌,中間用土層層夯實。城墻頂部每隔一步有一垛口,在垛口中間有射箭口。城墻外側墻體每隔一定距離便修筑一個向外凸出的矩形墩臺,史稱“馬面”,可以使防守者從墩臺兩側攻擊敵人,這種“馬面”共有64個,現尚存1個。
圖片說明:1919年的保定城墻城有四門,東門望瀛,南門迎薰,西門瞻岳,北門拱極。每門墻體之外各建有半圓形甕城,正城門和甕城門上都建有城樓。各城門均有兩扇用鐵皮包的厚重木城門,門上有鐵門釘。在南甕城門洞南側墻上留有一塊城磚面積的小洞,里邊有一尊巴掌大的磚雕小臥佛。人們以“巴掌”和“八丈”諧音稱之為“八丈大的臥佛寺”,也是老保定的一處名勝?! ?/p>
據悉,南門為龜之頭,按照中國古代城建制“山水朝陽 ,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的說法,迎納東南方的和薰之風,為“迎熏門”。北門是龜尾,北門的外門向東彎曲,好像龜尾東甩,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稱“拱極門”。
拆除重修
四國聯軍燒毀四門,袁世凱最后一次重修
按照歷史記載,光緒二十六年(1900)10月,英、法、德、意侵略軍侵占保定,分別駐扎在保定四個城門。次年(1901)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后,當年8月,四國聯軍撤離保定時燒毀四城門正樓、甕城樓及角樓。
光緒二十九年(1903),袁世凱為恭迎慈禧、光緒謁西陵來保,將永寧寺(即南大寺)改建為行宮,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門正樓,其他三城門正樓及四門甕城樓均未重修,僅在東、西、北城門正樓的遺址處各建三大間帶女兒墻的高大平房,形似一層城樓。
在不少上了歲數的老保定記憶中,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古城墻保存還算完好。從1950年開始,為開拓市內交通,政府開始逐年拆除城墻。1950年開始拆除四門甕城,1952年到1954年陸續拆除東城、南城和北城城墻,1956年拆除西城墻。最后只剩下一段長500多米的南城墻,孤零零矗立在古城之南。
古城墻的這種窘迫境況,一直持續至今。
10月9日,記者從我市規劃局建設規劃管理處獲悉,保定市政府確實有重建“迎薰門”的計劃。對于網上流傳的這份方案,該處工作人員稱,這是以前報市政府審批的一套方案,新的規劃方案正在進一步修改中,不日即將出臺。不過,修改中的規劃方案與網上流傳的差別并不是特別大。
編輯:晚小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