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芳
培德中學民國時期的校門。
培德中學校長段云峰。
清末民初保定教育發展迅速,保定有“學生城”的美譽。民國年間,保定中學教育呈現出“眾星捧月,群星璀璨” 的局面。那月應該是名滿海內外的育德中學,那些星星就太多了,有常被人說起的省立六中(后改為保定中學)、同仁中學等等,還有些人們也偶有提起,如培德中學、民生中學、志存中學、四存中學等等,但知之就甚少了,當時學校在哪兒、誰是校長、有什么建樹,一經問起,人們也就茫然了。
本文今天就說說培德中學。
1924年4月10日,段云峰等人集會于保定穿行樓東街張墨儕先生家,商定創建保定培德中學。他們在酷暑難耐中商討校規,編制預算,規劃校舍,于8月24日開學,公推段云峰為校長。
創建培德 肩負使命
創辦培德中學的動機是什么?段云峰等人有過成熟的思考。
一是保定地方的需要。那時保定是省會,交通方便,地方幽靜,一向為河北省教育的中心。這里學風樸實,優于平津;辦法優良,勝于各縣。自民國以來,教育發達,河北中部、南部小學畢業升中學者必先來保定,落選者方轉天津,此種情形久為北方教育界所共識。當時保定雖有省立六中、育德中學、保定二師、同仁中學等學校,但還是不能滿足需求,許多報考者未能錄取只能悻悻然離開保定。
二是學風亟待挽救。河北自清末創辦新學以來,學風極佳,彼時聲譽幾冠全國。但后來學校里沉下心來認真讀書之風氣漸頹,創建斯校,冀挽頹波,管訓力主嚴格,教學必求實用,務必使學生潛心向學,以達求學之目的。
段云峰(1888—1984年),字巍霄。清光緒十四年出生于直隸省保定府蠡縣東孟嘗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曾進第四陸軍大學讀書,曾在保定軍校任教官。在民國期間曾任段祺瑞政府代理參謀次長,曾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曾任軍事委員會總教官,授中將軍銜,但最值得紀念的是他痛恨軍閥混戰。段云峰辭職回鄉后創辦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冀挽教育頹波,是他的理想和追求。
奔走北京保定 謀求辦學地址
1924年,辦學伊始,在穿行樓東張墨儕家的院門口掛出“培德中學籌備處”的牌子,但校址尚未選定。當時的董事張秀溪先生募得辦學基金一萬元,商請省長王孝伯應允,以舊道尹公署房舍一所辦學。7月5日招生兩個班,為培德中學之始。天有不測風云,因公署房屋多年失修,降雨連綿,房舍突然頹圮,且無法修葺。正值開學,百般焦急。是老天爺成人之美,還是校長、教員苦苦尋覓踏破鐵鞋,終于開學前在東大街覓得一所民房,在內開學。校舍原為糧店,有房47間,略加修繕勉強開學,將東門臉一個大坑填了一下就算是操場。
好事多磨。1924年10月,保定為國民第三軍所占,學校駐進了軍隊,無法上課。段云峰心急如焚,奔波于京保之間,反反復復,最后懇請第三軍軍長孫禹行(孫岳)答應,在北關外前醫專舊址辦學,幾經磋商,始蒙批準。1925年春遷移新校址。4月,省教育廳派員視察,說學校成績良好,準予立案。但到第二年,奉系軍閥驅逐國民軍,獨居北京政府,李景林為直隸督軍。有一二心懷野心者,妒忌培德中學,擬趁機摧毀它,所以極力慫恿河北大學向培德索取校舍。
這是因為河北大學是將醫學院、農學院、高等師范學院等整合創辦的,舊房產似有糾紛。經劉竹坡先生代為疏通,培德中學才得以保存下來。到1927年,學生大量增加,校舍擁擠,又交涉占用了衛生醫院的舊址,并借用附近北岳廟院落一所,計20間。這年暑假,奉軍準備南下,第二十、二十六師曾先后占據本校兩個月,但已屆開學,學生紛紛返校,經多方交涉方得開學。到1934年,辦學已10年,這年河北省舉行會考,全省初中第一名是培德中學的,前十名培德中學有三名。
管理中規中矩 成績名優輝煌
培德中學創辦伊始非常中規中矩。學校設立董事團,段云峰被推薦為董事長兼校長,制定了《培德中學董事會章程》。段云峰網羅名師,組建精英隊伍。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了《培德中學校學則》,六章二十九條,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學籍、考試等諸方面都有詳明規定,如第五章第二十一條從五方面規定訓育標準,一、思想方面:1、培養民族的意識。2、培養國家的觀念。3、培養革命的思想。4、培養科學的頭腦。5、培養藝術的興趣。二、精神方面:1、培養創造建設的精神。2、培養擔當事業的精神。3、培養熱心公益的精神。4、培養果敢進取的精神。
學校還制定了《培德中學行政組織大綱》和《培德中學校行政系統表》,制定了《培德中學校歌》。校歌由教師繆彥威即后來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繆鉞作詞,詞如下:
臨渤海,倚太行,
燕趙士,多慨慷;
設校化俗兮,緊培德以名庠,
學期致用兮,德貴自疆。
振華夏之聲威兮,御外辱之強梁;
冬興松茂,春興蘭芳,
懿歟吾校,山高水長。
段云峰不但抓管理,還兼授國文、數學課,教學管理抓得更實。據老學生撰文回憶,他在校園、樓道見到學生就詢問學習情況。一次,見到一個學生,他先念了“挾泰山以超北海”,讓學生“接著背!”學生背得滾瓜爛熟。這個學生就是他的二兒子段仲宇。抓教學,他連兒子也不放過。
我想起一件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北京某高校讀中文系時,系主任是李菊田先生,他是當年培德中學第二班學生,后又在母校任語文教師。我閱讀資料,竟然看到省教育廳督學聽他的課給與的評價。難怪我們中文系黨總支書記、系主任等隨時就抓住學生,指令背背哪篇文章,這是有傳承的。
1934年私立培德中學舉行10周年校慶,正好教學樓落成,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題寫匾額:“培德中學校十周年紀念樓”;北大教授胡適題匾曰:“十年教訓”。社會名流、畢業老學生紛紛來函祝賀,錦旗條幅琳瑯滿目,最顯眼的一幅是:“篳路藍縷”,其意義可謂深遠。培德這10年,不容易!
校長段云峰在《培德中學校慶十周年紀念專刊發刊詞》中寫道:“夫保定處燕趙之間,土厚水深,風習淳樸。當明清之際,孫夏峰、顏習齋、李恕谷諸先生,志節皎然,樹立宏偉。自乾隆以降,惠戴諸儒崛起江南,以考據之道易天下,而北方學風湮沉,遂少所影響。方今國勢陵夷,民氣委弱,吾等懷鄉賢之遺風,宜如何發揚蹈厲,抱堅貞之心,為有用之學,以自拔而救國。此則峰所愿與吾校師生共勉者矣。”他的宏論別具匠心,批評了桐城派的考據之道盛行,保定本土的“顏李之學”沉落,使得中國日益衰敗,這警世之鐘堪稱振聾發聵。他的理念毫不遜色當時的教育名流,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
私立培德中學從創辦之日起因管理有方、教學質量高,聲譽日隆,成為保定周邊頗有影響的中學。“七七”事變后,日軍攻陷保定,9月底,辦學13年的培德中學被夷為平地。
夜幕降臨,段云峰和鄭厚庵老師將學校重要文件收集在兩個鐵箱子里,其一掩埋在校舍南端隱蔽處,其二準備帶回家鄉。添完最后一鏟土,二人揮淚告別學校。這時,培德平民學校一位學員——人力車夫來到段校長面前,說:“校長您上車吧,我拉您回老家。”
戰火連天的歲月,車夫的行動令人感動,這也折射出段校長在平民學生中的地位。培德中學從此“匿跡”,但沒有“銷聲”,一直到今天。
私立培德中學早已不存,創建培德中學的校長段云峰也早已作古。在此我寫一首詩,獻上由衷的紀念:
從軍未逞霍嫖姚,
雞水清清浣戰袍。
革命老人留美譽,
培德軍校一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