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校友回憶 | 塵封經年,依然香如故——我在一中的青春歲月

1981屆校友

在職一中高級教師

郭 邠

一中是我的母校,在這里我讀完了初中、高中,大學畢業后又回到了這里,執教至今37年,對她,自有非同一般的情感。

一、漸變的校園

我是1976年考進一中的,那時的一中古樸、典雅。踏進校園,迎面一條筆直的林蔭大道,兩旁婆娑的法國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不過總有從樹上垂下的刺毛蟲(有毒)驚嚇著來往的同學尤其是女同學。校門的左邊有口長形的池塘,池水清且漣漪,四周環繞著些柳樹,婀娜的柳枝常隨著風兒起舞,曾經學校想把它建成游泳池,但考證后發現,一是西側的理化實驗室常常排放污水途經此地,二是換水不易,最終作罷。此后這池又建成軍民池,池里養些魚,美的是池四周種上了許多復瓣桃花。每當春天來臨,桃紅柳綠,映著一池清水,于是在此留影的人就很多,學生便稱之為“桃花島”。現在池不見了,它已成為茶圣路的那么一小段了。

池塘的北邊有一片松柏林,地上是有許多車前草、黃鵪菜、滿天星這些草藥的。林子的西側有一座兩層的大禮堂,碰到雨天體育課,我們會在一樓的前廳跳繩、跳山羊。二樓有閱覽室,下午的自習課是可以到這里自由閱覽的,當然也可以到一樓大廳觀影,大部分時光放的都是英文短片。印象很深的是1979年,老師們排了一出話劇《救救她》,還記得少女李小霞是年輕的葛愛蘭老師扮演的,其父是我的語文老師鮑康所飾,這出劇對外公演,轟動一時。

大禮堂的北面是一個圓形的燈光球場,聽說是前輩師生自己建的,環形臺階坐得下全校師生,自然學校的重大活動都在這里舉行。1976年10月的一個晚上,學校在此聚集師生,組織我們上街游行,冒著雨,舉著學校給準備的小旗,我們繞城一圈慶祝粉碎“四人幫”。

學校有兩棟教學樓,分立在辦公樓的東西兩側,東教樓為初中部,西教樓為高中部。東教樓入口處的香楓是校園里長得最端正繁茂的一棵樹。樓東邊有一座四層樓的圖書館,樓南邊就是至今都泉涌不斷的嵩華池,池邊的那棵老槐樹已經160多歲了,也許是太老的緣故,在校園的眾多樹中,它總是最早落葉,最晚發芽。原來嵩華池的南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籃球場,2016年拆掉了圖書館,兩塊地合在一起,建成了一棟嶄新的綜合大樓。市里又撥給七畝地,建成了一棟四層的學生宿舍樓。西教樓下原是有幾顆吉祥的合歡樹的,每年六七月的雨后,滿地粉紅的落花,令人不忍心邁腳踏過。西教樓的南邊是學校的老理化樓,我們的理化實驗課都在里面上。理化樓里的梯形教室是音樂教室,鋼琴伴著我們的歌唱。80年代在原址上又新建了一棟理化樓,規模擴大了,新添了生物實驗室,開辟了小小的植物園,養了一些小生物,以備生物課解剖用。里面的兩顆銀杏樹高達四層樓,現在已杳然不知去向了。

西教樓的北邊有一條水杉大道分隔開東西兩座梅園,最初是宋代煌固人徐元杰為了紀念余本中、曾幾而建,園中植物繁盛,開紅白雙色桃花的桃樹、青竹、棕櫚、月季、芭蕉……尤其是兩叢臘梅,天愈寒,玲瓏剔透的金黃的花兒就愈盛愈香。最喜的是兩梅園臨水杉大道的鏤空花墻上垂下的兩排迎春,每年總是用它明艷的黃花兒,報告春天到來的訊息。東梅園再向東有一棟青磚砌成的“工”字樓,這是新中國成立的那年,省政府在茶山寺創辦的贛東北地區革命烈士子弟學校,簡稱“烈校”。今日仍可見樓上的這兩個字,這也是一中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見證了。

1998年,市里對舊辦公樓和東西教學樓進行了改建,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三樓連貫一體的莊嚴的模樣,最西邊還有一幢邵逸夫捐建的科技樓。如今站在校門口,半個學校一目了然,少了當年曲徑通幽的些許神秘感。挺欣賞如今七十米長的如書卷造型的校門,很喜歡前庭廣場前的一方黑色大理石碑,石碑上鐫刻著清朝廣信知府段大鋮題的“源清流潔”四個篆字,它是一中綿延至今、翰墨芬芳的最好闡釋。

辦公大樓的后面就是聞名天下的第四泉陸羽泉了。泉水依舊清澈,古色古香的陸羽泉邊翠竹蔥蘢,環境幽靜,自然常有學生“卷書坐東軒”了。泉邊有茶園,長勢不錯,也有老師自采自炒,“香茗復叢生”了。茶園的西邊立著一尊高大的陸羽石雕像,他左手叉腰,右手握著書卷,目光深邃,穿越時空,似見證著茶山的千年變遷。

越過茶園向北,就是學校的運動場,我想很少有學校的運動場像我們一中的一樣,四周環繞著一圈大樹。早些年的煤渣跑道,球場內瘋長的野草,風一吹漫天的塵土,自然都一去不復回了,代之以干凈整潔的塑膠球場。我喜歡繞著跑道散步,看看運動場上矯健的青春的身影,看看茂密的大樹,望望頭頂變幻的云彩、落下的夕陽、升起的月亮,再瞧瞧教學樓每個教室透出的光亮,心里就有一種滿足感、踏實感。這是我生活了一輩子的校園,我的母校,愿你永遠安好!

二、我經歷的那些勞動

人們對自己參與建設的地方總懷有一種親近感,我很懷念在一中參加過的各種勞動。

 剛進一中時,學校有一個周長300米的操場,不久學校一聲令下,學生們就地深挖一米,黃土填向東南北三面,擴展成標準的周長400米的操場。每班每天都有勞動的任務,同學們挖土、裝土、運土,同心協力很快就完成了擴建的任務。由于一中建在茶山上,所以勞動中常常會挖到不知何時的棺木,從陪葬的瓦罐、瓷碗看,并無貴重物品,估計都是些窮人的墓罷。

 70年代校園里的路,大部分是土路,又有坡,下雨泥濘,遇到雪天,冰雪溜滑,摔倒的人自然不少。于是學校發動學生從信江河邊運回鵝卵石、沙,平整了路,修成了水泥路。那些鵝卵石和沙來之不易啊,是同學們從現在的東岳大橋底下的河灘上,或是從現在汪家園邊的河灘上,用平車拉回來的,更多的是同學們用畚箕挑回來的。那時候過了四中幾乎就是郊區,河堤上的路坑坑洼洼并不好走,要抄近點的路,就得走田埂穿越過大片農田。同學們裝石頭的時候總是覺得少,可路遠無輕擔,挑到半途中歇息時,又恨不得丟掉幾個石頭,好不容易挑到學校卸下時,又嫌“怎么就這么點兒”。路太遠,每天跑不了幾個來回,有時月亮都出來了才回家。如果有同學家長是運輸公司的,開上輛卡車運幾趟,同學們都要高呼“萬歲”。

 一中原是有農場的,在如今大約十一小的位置,農場有稻田、魚塘,坡地上種有蠶豆、芝麻等作物。我們不時的要給農場送肥,打草喂魚,鋤草,割稻……有時老師也會把田野當課堂,如戴元權老師趁機給我們講授紅花草的功效和作用,我到現在都記得他說的“紅花草能入藥,味辛略甘,能健脾益氣,解毒止痛”。他普通話不標準,每憶起他,同學們仍會笑言“feng fa cao”。這些勞動,謂之“學農”。學校也曾組織我們到工廠糊紙箱,到棒冰廠做棒冰,謂之“學工”,體驗生活。

 在勞動過程中,手打起泡,肩磨破皮,磕碰受點傷不可避免,同學們最多到醫務室擦點紅汞或簡單包扎一下就好,從沒見人嬌滴滴喊苦叫累的,那會被人瞧不起的。集體勞動講究的是團結協作,大家配合得好,默契度高,任務自然就完成得快而好。勞動啊,是一種奉獻,是一種責任,勞動也是種分享,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如今走在校園里,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覺得當時學校的勞動教育很有意義,當然從心底也自然升起些許自豪感來。

三、我的老師們

如果一所學校讓人懷念,那一定是有一群令人難以忘懷的老師們。讀初中時,老師們調動頻繁,再加上分快中慢班,老師換得也頻繁,所以這里記錄的主要是我高中的老師們。

 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周永久,說話做事都是一板一眼的,一手漂亮的小楷總是讓我暗想:這秀麗的字怎么會出自一個那么魁梧的老師之手呢。每當我們犯錯,他總是仔細地問過情況,然后寬容地對我們笑笑。他是我所有班主任中最溫和的一個。我還有一個語文老師鮑康,上第一節課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上課板書很少,只有關鍵詞。”“要善于觀察生活,你們天天爬三樓,有誰能回答共多少級臺階?”他的教導影響了日后也為師的我,于是我的課堂板書也甚少,并美其名曰“訓練學生的筆記能力與專注程度”;于是對生活中的數字特別敏感,對不經意的細節很是關注,逐漸成了一個別人口中的“有心人”。

 我高中的數學課極有特色,就是我們的數學老師不是固定的。谷炳炎老師號稱“函數大王”,我們的三角函數就由他任教;祝爾麟老師號稱“幾何大王”,我們的立體幾何便由他執教。大王的名號真不是吹的,我一個平面幾何學得相當爛的學生,竟可以把立體幾何學得很不錯,難得考及格的代數函數也能考到六七十分了。政治陳慶瀾老師,是所有老師中最溫文爾雅的一個,永遠干凈整潔,他教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至我到了大學考政治經濟學,還是吃的高中的老本。陳老師每堂課前的復習提問很好地體現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特點。三十多年來我的課堂一直保持著課前提問這一教學環節。地理李滿泉老師待人很溫和,從不會大聲說我們一句,解疑答難更是耐心十足,總是一副靜待花開的模樣。

 英語汪國棟老師,身形高大,眼睛深凹,有點兒像外國人,打的一手好乒乓球。他最能體現老師們的無私奉獻精神。為了進一步提高我班英語相對優秀同學的成績,他堅持了一學期的義務勞動:每個英語早讀前,他為我們上一節英語課。這意味著他和我們都要在早晨6:30趕到他的辦公室。他三番五次建議我學英語專業,我卻因學英語專業需放棄數學課而拒絕,現在想想,當年那么舍不得從讀書開始就學的數學,而今打開高中數學書,我又會做啥題呢。那屆我這個班高考一條龍考取了14個同學,與老師們的這般付出是分不開的。

 歷史徐培林老師,獨自住在東教樓二樓中間的一個小房間,課余他常到班級轉悠。那時老師們一般是不占用學生的自習課的,就見他一會兒從前門探個頭進來看看,一會兒又從后門伸個頭進來瞧瞧,有時耐不住了就進來講個題。他又高又瘦,脖子又長,我私下里給他取了個外號“長頸鹿”,之后不知怎么被他知道了,就伸出一根手指頭敲敲我的腦袋:“調皮鬼!”名詞解釋、問答題,徐老師從不給我們做標準答案,而是選一個做得比較好的同學,經他指點,一改再改,謄抄干凈,張貼在教室后墻上供我們參考,讓我們從中悟出些學習方法。徐老師是我諸多老師中最長壽的一位,去年過完了他的百歲壽誕,無疾而終。我是多么希望他能參加今年120年的校慶啊。

如果說今天的我三觀還有那么端正,思想還有那么純潔,臨近退休工作仍舊保持激情的話,我必須記下我的陳桂榮老師。我記得陳老師是橫峰人,她的母親曾跟方志敏干過革命。她凡事都熱情認真,對己要求甚嚴,對我們也很嚴格,尤其關注我們的思想動態。在她的要求下,我們囫圇吞棗地學完了五卷毛選,并寫了幾大本讀書筆記,在她的建議下,同學們就家庭遠近組織學習小組,每晚到定點的一個同學家一起做作業,幫助帶動成績較差的同學一起進步。畢業十多年后,一次在火車站送客,一位大叔猛喊我的名字,看我一臉懵的樣子笑道:“你不就是當年到我家教我兒子做作業的那個小組長嗎?”

 陳老師很善于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由此我明白了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我進一中時11歲,陳老師很放心地讓我組織一個學雷鋒小組,每周六下午定時到市圖書館做打掃、整理工作,堅持了整整一年,作為獎勵,我們也因此免費看了不少書。每學期末發放成績單時,陳老師會組織班干部,很放心地讓我們人手七八份,按地址把成績單分別送到同學家,并要向同學們的家長匯報他們在校的表現,提出希望。我們常常為了找到某個同學家跑許多路,問許多人。我最遠的一次獨自跑到了當時機修廠還要過去的鄉下,現在回想覺得挺不簡單的呢。現在我家客廳的墻上還掛著陳老師送我的一幅牡丹圖,愿我的陳老師晚年生活如牡丹花般幸福美滿。

我的這些老師們都挺長壽的,走了的都活過了八十歲,健在的也都過了八十歲,雖然有的物質條件并不優越。究其原因,我以為是他們身上體現出的一中老師特有的味道,為人方正端莊,淡泊名利,教書育人,如春風化雨,心靜豁達。正是這樣一代又一代一中人,成就了她的學子,成就了今天的一中,我深愛的一中。

上饒一中新聞中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SFA Focus】我院組織學習觀看“弘揚勞動精神,守護校園安全”線上講座
為人為己,做奮發有為的二中人(新春新學期校長國旗下講話)
演講稿——我愛我的校園
享堂學校七九屆畢業班四十年聚會致詞
美德小故事
烏托邦:有這樣一所學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莎车县| 周宁县| 宜君县| 呼玛县| 乌什县| 翁牛特旗| 梅河口市| 嘉义市| 荆州市| 电白县| 佛冈县| 汤原县| 广东省| 山东| 汨罗市| 汽车| 五莲县| 安溪县| 红河县| 洮南市| 留坝县| 怀仁县| 井冈山市| 米泉市| 海伦市| 茌平县| 沙湾县| 无锡市| 应城市| 定结县| 巩留县| 山丹县| 科技| 英吉沙县| 金山区| 铜山县| 方正县| 丰镇市| 普兰店市|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