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猶太人之所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與他們獨特的家庭教育有關。猶太人非常重視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他們認為父母的職責不僅僅是把子女撫養成人,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真正的猶太人。猶太家庭,無論貧富,男子一律外出掙錢養家,婦女則留在家中照理孩子,以確保孩子的學習質量,這一家庭分工的“遠見卓識”,非其他民族能比,這也是猶太婦女的文化教育素質雖然在西方社會中很高,但就業率卻低于其他民族的主要原因。一位拉比將一個人“從小學起比作把字寫在清潔的紙上,到老了才學比作把字寫在有污漬的紙上”。由此可見,猶太民族自古就很注重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不僅如此,猶太人的教育方式也獨特鮮明,他們認為,對頑劣的兒童鞭笞是讓他們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有效方法。他們重視來自于生活經驗的知識應用和獨立思考,孩子不能簡單地模仿大人的言行,要多問為什么,孩子能與家長展開討論會受到人們肯定和鼓勵。“三個猶太人有四種意見”是對他們好爭辯的真實寫照。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猶太人曾說過:“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猶太家庭很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要想得到零用錢,就得幫家長做家務,不論年齡大小,一律同工同酬,這看似“功利”不近人情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了孩子平等獨立的意識,這也是猶太青少年很早就能適應社會的主要原因。在留給下一代什么東西問題上,猶太民族更注重精神的延續。猶太人認為,好父母不見得是擁有金錢多的父母,而是那些懂得做人道理,具有做人的尊嚴的父母。猶太婚姻的“門當戶對”更看重人的素質,富人愿為子女尋找有才華且品行端正的配偶,而不管他(她)們是貧窮還是富有;不太富有的父母寧愿變賣家產也要給子女找一個有學識的人家。猶太人還把家庭教育看作是一種雙向的教育,長輩在晚輩面前要有尊嚴,就必須具備有尊嚴的資本,就需要給子女做出表率,就得付出辛苦的代價,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聰明有效的做法。猶太人這些獨特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也許是猶太民族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吧,這也為我們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他山之石”。
聰明的孩子常有,智慧的父母不常有。與其說父母在培養“千里馬”,不如說家長在發現“千里馬”。家長只有發現孩子的天賦稟性,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并順應天性,適時適度地加以指導;創造環境,循序漸進地加以引導,從而讓孩子朝著他們的強項慢慢成長。這樣孩子的天賦稟性才能得到張揚,興趣愛好得以發展,特長潛能得到發揮,人生夢想終能實現……由此看來,“千里馬”是在父母的不斷發現中養成的,并非“伯樂”的主觀愿望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