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協議離婚中,經常有人提出“誰不都要爭,都給孩子”,即將爭議的若干房產約定給孩子。問題隨之而來,一旦一方不肯履行約定,不肯過戶給孩子,怎么辦?
觀點一,有的學者認為離婚協議中關于不動產歸子女的條款是財產處分條款,對于涉及身份關系的應當適用婚姻法來調整,對于涉及財產關系的應當適用合同法來調整,根據《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即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六條,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根據贈與合同的理論,贈與合同有以下特征:贈與合同是單務合同,當事人中僅有贈與人負擔將財產權利轉移給受贈人的義務,而受贈人并不負擔對待的給付義務;贈與合同又是無償合同,受贈人取得贈與物無需付出任何代價;贈與合同是諾成合同,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經對方同意即能產生法律效果;贈與合同又是為不要式合同,是指法律沒有要求必須具備特定的形式的合同。贈與合同既可采用口頭形式,又可采用書面形式或者在合同訂立后辦理公證證明。無論采用何種形式,也無論是否經過公證,都不影響贈與合同的成立。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離婚協議中關于不動產的條款歸屬于“贈與合同”,因為它符合贈與合同的單務性、無償性、諾成性和不要式的特征。
同時,贈與合同的成立并不意味著合同的生效,在動產贈與中,合同成立之時,贈與人將贈與物交付給贈與人,贈與合同自交付起生效,贈與人未將贈與物交付,贈與合同不生效。對于不動產,根據《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不動產贈與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同時根據《物權法》第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失,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因此,在贈與人未將不動產辦理變更登記之前,贈與合同不生效,贈與人隨時可以撤銷對受贈人的贈與。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離婚協議不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更不具有公證性質,因此,贈與人即夫妻一方或者雙方在未辦理不動產變更登記之前,都有權撤銷對子女的贈與。
觀點二,有的學者認為離婚協議中關于不動產歸子女的條款不是“贈與”,不能適用贈與合同,而是一個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能隨意的撤銷。所謂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通說認為當事人一方約使他方向第三人給付,第三人因而取得直接請求給付權利之契約。離婚當事人在離婚協議中約定雙方向第三人為一定給付,這是向第三人的允諾,這個允諾一旦得到第三人予以認可,這就成立了一個第三人利益合同。根據合同理論,判斷向第三人給付合同之第三人有無請求權的根據,就是合同是否包含向第三人之允諾,無此允諾,向第三人給付合同就是“經由指令而為給付”合同,第三人無請求權,非受益人;有此允諾,向第三人給付合同就是利他合同,第三人有請求權,是受益人。《合同法》第六十四條可認為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基礎,因為此條中許可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涉及第三人,并為第三人設定權利。另外,一些保險合同、信托合同等等,都可以為第三人設定權利。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
在離婚協議第三人利益條款中,第三人對于該利益有接受和拒絕的權利。如果第三人表示接受,則第三人利益條款發生法律效力,第三人可依此條款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債務人應當協助履行給付義務。如果第三人表示拒絕,那么第三人利益條款對第三人不發生法律效力。
承認離婚協議中第三人利益條款體現了以下法律價值:一是體現了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當事人對自己的合法財產享有處分的權利,其在離婚協議中第三人利益并未損害他人及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不應干涉。二是保護未成年子女利益的需要。三是排除了適用贈與合同處理,防止贈與人隨意的撤銷贈與,造成一系列不穩定的因素。
觀點三,有的學者認為離婚協議中關于不動產歸子女的條款效力的認定,應當按照子女的年齡和成長狀況來區分。對于受贈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其民事活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的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從這些法律條款上可以看出,未成年的父母完全有資格其作為接受贈與的意思表示。所以如果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將共同財產贈與給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子女是有效的。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贈與合同屬于純獲益的合同無須經過法定監護人的意思表示即可生效。因此,離婚協議中贈與給未成年子女的約定是有效的;對于受贈人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同時接受父母的贈與也必須有明確的表示,不能以默認來代替,因此,離婚協議中關于不動產歸子女的條款效力對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想當然的予以肯定。
觀點四,也有不少學者從離婚協議這個特殊的法律契約考慮,認為離婚協議中關于不動產歸子女的條款雖然是對財產的處分,但是還有其他,諸如,解除夫妻關系、未成年子女撫養、共同債務的承擔等涉及人身的內容,沒有對共同財產的處分,也不會達成其他條款和整個協議。因此,不要輕易的否定離婚協議中不動產歸子女的條款。
筆者同意第四種觀點,理由如下:
一、探究離婚協議的特點。從離婚協議的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解除夫妻關系的內容;二是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內容。部分協議還會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補償、損害賠償等方面的內容以及未成年子女撫養方面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離婚協議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單純的財產分割契約。從離婚協議的效力來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規定,離婚協議中關于財產分割的條款或者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達成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這條已經明確規定了離婚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夫妻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沒有正當理由是無權撤銷或變更其內容的。從離婚協議的形式來看,離婚協議書則是離婚協議的書面形式,《婚姻登記條例》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離婚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對子女撫養、財產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離婚協議必須經過婚姻登記機關批準才會生效,因此,離婚協議的形式是正規的、嚴肅的,除非法定理由,是不能任意撤銷其中的條款。
二、從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中,明確了離婚協議的效力和適用,于法有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第八條 離婚協議中關于財產分割的條款或者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達成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第九條,男女雙方協議離婚后一年內就財產分割問題反悔,請求變更或者撤銷財產分割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人民法院審理后,未發現訂立財產分割協議時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的,應當依法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這兩條明確了離婚協議對雙方是有效的,對于其中的財產分割條款,僅對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才可以將有關的財產分割條款撤銷,因此,離婚協議中的有關不動產歸子女的內容是夫妻對其財產協商處分的約定,具有法律效力,是不能撤銷的。
三、在本案中的夫妻共同財產的處分更多的是對子女道義上的扶養。離婚協議在處理財產方面,很多都是基于身份關系的考量而作出的決定,不可避免的摻入一些感情的因素。子女畢竟是父母的親骨肉,父母對子女的扶養和關愛形式各樣,其中離婚時把不動產給予子女,是讓子女在長大成人之后能有個守候的港灣,不至于居無定所,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在離婚協議中處理財產的初衷。因此,離婚協議的達成是基于扶養關系產生的財產補償關系。如果法院任意撤銷這種約定,一是對原來達成的離婚協議的一種破壞,二是對子女的不利保護。
四、離婚協議帶有濃烈的身份關系的契約,不能單純的適用于合同法的規定。在合同法、婚姻法、物權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中,如果婚姻法有相應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婚姻法的規定,同時,可以參照其他的法律予以處理。
對于觀點一、觀點二和觀點三,筆者認為有許多在理論上和實務中的不妥之處,理由如下:
一、根據《合同法》第二條的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這說明,離婚協議這種帶有身份性質的契約,不能適用《合同法》的規定,也即不能適用贈與合同的條款來規范其中的有關共同財產處分的約定。
二、即使適用贈與合同的有關條款,在贈與合同第一百八十六條 ,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雖然本條使用“救災、扶貧等”作為“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非窮盡列舉性定語,并沒有對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范圍作出明確限定,從而造成在實際應用中對哪些贈與合同屬于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特別是其中的道德義務性質判斷不明的問題。離婚協議中的有關將不動產給予子女的條款,帶有明顯的父母對子女的扶養義務,可以列為道德義務的范圍,因此,即使是適用贈與合同,按照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是不能撤銷的。
三、在司法實務中,如果主張以第三人利益合同來保護子女的權益,在法律規范中,無論是《婚姻法》還是《合同法》,很難找到適用的法律規定,只能依照合同理論予以闡述和釋明,這樣的判決于法無據。
四、在實踐操作中,如果是夫妻一方以贈與合同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為由撤銷離婚協議中關于不動產歸子女的條款,而作為夫妻的另一方不同意撤銷此條款,法院若是判決撤銷,那么夫妻另一方的真實意思如何保護?撤消后財產的狀態是共同共有還是按份共有?如果是按共同共有處理,夫妻雙方已經離婚,失去了共同共有的基礎;如果按照按份共有處理,雙方的份額如何確定?在實踐中很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