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你偶爾跟寶寶說話的時候,看到寶寶眼睛盯著你一直看,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也很納悶寶寶到底有沒有聽懂?
其實寶寶一開始是聽不懂的,但是他盯著你看,是因為寶寶最喜歡媽媽的臉了,說話時嘴巴動也會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因此當媽媽說話的時候,寶寶喜歡盯著看。
那么寶寶多大的時候才能聽懂話?才能在爸媽喊自己名字的時候做出反應呢?怎么樣才能讓寶寶變成一個能說會道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呢?
其實了解一下寶寶的語言發展規律就知道了。
1-6個月:學習發音階段
新生兒:用哭聲傳達自己的需求,餓了、疼了、不舒服了,寶寶的哭聲是不一樣的,通常不出滿月,寶媽就能基本掌握規律。
2個月的寶寶:
·能發出喉音,如:啊、咦、唔等。
3個月的寶寶:
·能發出咿呀的聲音。
4個月的寶寶:
·會模仿一些聲音,最開始模仿的通常是笑聲,通常會發出比較尖且聲音比較大的“哈哈”笑聲。聽到媽媽的聲音會微笑。
5個月的寶寶:
·能發出單音節的聲音,例如:a、o、e……這些拼音的單音節。
6個月的寶寶:
·可以發出單音,偶爾能發出“媽”和“爸”的音,但是他還不知道真正的含義。但是,這個月齡的寶寶聽到爸爸媽媽喊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了,而且也能聽懂“不”,知道這是否允許和否定了。
7-12個月:咿呀學語階段
會經常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想說話的欲望很強烈。
7個月的寶寶:
·偶爾會發出重復音節,比如“爸爸”“媽媽”,但是也還不知道意思;
·會通過音調來辨認情感,爸媽生氣還是喜悅可以聽出了;
·自己會用聲音表達高興與不高興;可以一連串的“咿呀”發音,這時候就是“咿呀學語”的時期了。
8個月的寶寶:
·會重復大人說話時的某一個結尾音,比如你說“吃飯飯”,他會兩眼放光重復“飯”。
9個月的寶寶:
·能聽懂簡單指令,比如讓寶寶伸手,他都可以做到了。
10-11個月的寶寶:
·會用詞語表達禮儀,比如“謝謝”他知道表示感謝,“再見”他也知道是要離開。
12個月的寶寶:
·能認識一些物品,但多是單字名字的,比如燈、碗、眼、牙等;
·有需求時會喊爸爸、媽媽了,明白爸爸、媽媽的身份,以及這兩個詞語的應用;
·可以聽懂大人的要求,比如你讓寶寶說再見,他會說再見;用自己肢體動作表示情感,或用搖頭表示不。
12-36個月:單詞短句爆發時期
15個月的寶寶:
·會說自己的名字。
18個月的寶寶:
·自己身體各部位的名稱,還能指出;
·能說出2-3字組成的詞;
·說話會用你、我這樣的代詞;
·喜歡反復用自己熟悉的單詞說話;
24個月的寶寶:
·會說一些簡短的句子;
·會指認物體,看到認識的也會主動說是什么;
·能聽懂簡單的指令并執行。
36個月的寶寶:
·幾乎可以辨認出所有的常見物品;
·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和性別;
·對空間有一定的認識,可以說出在哪里,比如在里面、在外面;
·從這個時期開始,寶寶的說的句子更長更復雜,發音也更清晰,陌生人也能跟寶寶聊天了;
·會唱歌;
·會用形容詞和副詞、名詞。
以上是寶寶3歲前的語言發育規律。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節奏,開口時間會有早晚之分,但是也會跟爸爸媽媽們如何教有關。
之前看過一個報道,一個3歲小女孩兒,識字4000多,懂英語也會背詩,大多數的小朋友這時候剛踏入幼兒園,還在為每天需要上幼兒園而憂心忡忡,而這個小女孩兒卻已經成長為大眾眼里的“神童”
但是仔細觀察這個報道里的照片可以發現,小女孩兒身后的墻上,密密麻麻都是字,家里的各個角落都有爸爸為了讓他識字而寫的紙片,這樣的教育讓小女孩兒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神童。
并不提倡都像這位爸爸一樣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因為就像我們上小學之前背的那些唐詩,并不懂什么意思,真正上了小學,聽老師講解之后才明白詩人表達的是什么情感。但是我們從這位“小神童”爸爸身上知道一個事實,孩子開口說話,你得教。
只有親自教,孩子才能學好說話。
教的方法有兩個原則:
①遵照孩子的步調教;
②堅持,堅持持續、大量地對寶寶進行語言輸入,這個輸入的過程,其實就是跟寶寶聊天。
0-6個月的寶寶。
和寶寶多做眼神交流,溫柔說話
寶寶睡醒睜眼時,溫柔地說:“寶寶睡醒了?睡得好不好呀?”(寶寶用孩子的名字代替)
對于一些新手媽媽或者從來沒怎么接觸過孩子的媽媽來說,跟小嬰兒交流會讓寶媽覺得不知所措,總覺得你說什么他都聽不懂,所以就會把自己變成一個毫無交流的“喂奶機器”。其實不是的,就算寶寶小,多說一說也可以給寶寶加深印象,讓寶寶多聽聽你的聲音,記住你的聲音,這只是第一步。
這適用于任何時候,喂奶時、穿衣服時等等,只要你愿意輕輕地說,寶寶就原因睜著眼睛癡癡地看著你的臉。
說多了,寶寶也就抓緊想要跟你交流了。
7-12個月的寶寶
聊天時,多強調自己的身份
可以從“爸爸”、“媽媽”開始,把這樣的名稱放在句子里。
平時說話注意強調自己的身份。
孩子哭了,你可以這樣去詢問:“餓了?媽媽喂奶哦”或者“拉臭臭了?媽媽給你換個尿布?!痹倩蛘摺皨寢尡А寢尡О !?/p>
說了這些再配合動作,強調自己的身份。
孩子之所以會哭,是因為有需求,哭聲可以吸引爸爸媽媽到自己的身邊,但是爸爸媽媽多強調自己的身份,久而久之讓寶寶知道你可以為他做什么,讓孩子學會用呼喚“爸爸”“媽媽”來代替哭。
教孩子識別物體
可以教孩子識別物體了,耐心、不斷地說,讓孩子開口重復。這個階段,你跟寶寶的聊天內容就變成了看到物體指給他,并告訴他是什么,反復多次強調。
12-36個月的寶寶
堅持親子閱讀
跟寶寶讀繪本,是讓寶寶識物以及好好說話的助力方式,如果有條件,越早開始越好。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位寶媽為寶寶讀一本通篇沒有故事情節,只有象聲詞的書,都“噗、嘩啦啦、咻咻”這樣的,配合一些會發出這種聲音的畫面,還沒1歲的寶寶就特別喜歡,每天讓寶寶給自己讀,可以早一些開始。
但是1歲左右的繪本大多要是識物、教小朋友打招呼的,讓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之后按照寶寶的發展規律,為寶寶準備繪本并堅持閱讀。
這是教寶寶識物、與現實聯系、好好說話的另一種方式。
男孩子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心急
男孩開口說話比女孩晚,是有科學依據的。
孩子說話早晚跟爸爸媽媽平日和孩子的交流互動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還要記住,大多數男孩確實開口說話要比女孩遲一些。
因為有研究發現,男孩子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左腦發育比右腦慢,而女孩相反,女孩左腦發育早于右腦。
左腦負責語言、邏輯思維等,而右腦負責圖像、好奇、想象力等。所以,大多數男孩說話是會晚于女孩的,但是男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會優于女孩,所以比較皮。
當3歲以內的孩子亂發脾氣,他可能是因為詞語匱乏不會表達,抓住機會,提高寶寶表達能力。
有些孩子發脾氣的理由讓爸爸媽媽琢磨不透。尤其2歲的孩子,他們很復雜,一方面是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個體存在,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想讓爸爸媽媽遠離自己,所以經常表現的很糾結,你讓他干嘛,他不干嘛。
不是他講不聽,而是他很糾結,有時候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氣到摔玩具,其實他這時候可能只是想要看看玩具小車里面是什么樣的,但是怎么也打不開車門,自己明明可以說話喊爸媽過來幫忙,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表達,一氣之下把玩具車摔了,這其實也是孩子詞語匱乏的表現。
利用這個,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問問:“怎么了呀?是這個玩具車門打不開嗎?要不要媽媽幫幫你?”
這樣說,他可能就知道下次遇到一樣的問題就知道怎么表述自己的困難了。
其實,教育寶寶都是有聯系的,就像一句網絡名言“百因必有果”,你跟寶寶溝通得越多,他的表達能力就越強,所以多說、好好說、慢慢說,是培養一個孩子表達能力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