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又驚爆出未成年人用父母的錢打賞主播的消息,這打賞的錢動小輒幾十幾百,大輒上千過萬,我們不禁感慨:難道這些孩子都沒有錢的概念嗎?他們真的不知道這些錢值多少東西嗎?真的不知道父母為了賺這些錢需要付出多少時間精力血汗嗎?他們是如何做到了真正的視金錢如糞土?
很多人覺得這些孩子真是熊孩子,可細細琢磨,好像又和孩子扯不上多大關系,在孩子眼中,錢是什么?是紙幣?是數字?還是掃一掃二維碼?孩子壓根不知道十元錢和一百元的區別,也不知道一百元可以買什么東西?更不知道一千元對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意味著什么。
所以,面對孩子胡亂打賞、亂花錢現象的背后,除了教育孩子,更應該教育父母,反思自己對孩子的金錢教育沒有到位。雖然我們知道培養孩子金錢觀很重要,但在培養的過程中也要掌握技巧。
1. 告訴孩子錢從何而來?
古話說:“富不過三代”,原因就在于孩子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生來就實現了“寶馬自由”。他們壓根不知道賺錢的辛苦和來之不易,天天躺在那就有“睡后收入”,坐吃山空,不知道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另一部分的父母特愛在孩子面前哭窮,讓孩子覺得花家里一元錢就是犯了滔天大罪,內疚不已,這樣也會讓孩子心中產生陰影和匱乏感。
無論家境如何,家長都應該把孩子當成家中的成員之一,讓孩子了解家中真實的經濟狀況。買得起就買得起,買不起咱們坦然面對,沒什么覺得丟臉的,可以告訴孩子“等你長大了,自己努力賺錢就可以買啦!”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家中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爸爸媽媽通過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勞動所得換來的。就像昆凌在被問到為什么不在家當全職媽媽,要選擇出來工作時,她的回答就是:“因為想要告訴孩子,他的爸爸媽媽都是很努力的人。”
2. 告訴孩子錢應該怎么花?
金錢觀中有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消費觀。
現在孩子的零花錢來源太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加上平日從爸爸媽媽那“訛”的零花錢,孩子就是家中最富有的成員了。所以,孩子總覺得來錢太容易,撒撒嬌、耍耍嘴皮子錢就來了,錢來得快,花得自然也就大方,看到什么就想買什么,一點都不心疼。
而事實上,正確理智的消費觀不是隨心所欲,而是量力而行。大人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教會孩子取舍。這個玩具的確好,但想一想家中是不是有個同類型的玩具了?這筆錢是不是可以用于購買其他更需要的東西?學會取舍,才能理性消費。
3. 告訴孩子錢來之不易
即便大人說一百遍錢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孩子依舊置若罔聞。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切身體會感受。比如,帶孩子到菜市場,一起買菜,讓他估算買這些菜要花費多少錢,計算一天的伙食是多少,再對比如果出去隨便吃一頓飯要花費多少。
還可以讓他收集家中的空瓶子和廢舊紙皮,收集一個月后,能賣多少錢。這時候他就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辛苦一個月,也許一杯奶茶錢都賺不到。
和性教育一樣,家長不要以為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你不說,孩子永遠都不懂,即便懂了,也許還是錯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