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QQ之父”、“微信之父”,也是互聯網行業的“公敵”,他性格羞澀卻榮耀四海;他從不以創業導師和商業領袖自居,卻以兇猛的技術革命推動一個民族走向文明。
從攜QQ在即時通信領域大敗MSN到推出門戶網站改寫新浪、搜狐、網易三足鼎立格局,從推出騰訊搜搜蠶食百度搜索引擎市場到進軍電子商務領域讓馬云破口大罵……十余年間,“性格羞澀”的馬化騰如“江湖大盜”一般,以“創新性復制”低調而又迅猛蠶食著競爭對手的市場、一步一步地開拓著屬于自己的帝國。而今,他攜微信向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發出挑戰。
可以想見,多年以后,“性格羞澀”在成為馬化騰本人留給中國IT商業世界的個人形象的同時,也會構成一道商業命題乃至社會命題:在“執兩用中”傳統根深蒂固的儒家國度,一個尋常人是如何抓住“革命性”技術賦予自己的機會,度過政治上、商業上的潛礁暗灘,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民族帶來啟蒙與希望。
微信風波
2013年3月31日,深圳,2013中國IT領袖峰會正在進行。主持人數字中國聯合會主席吳鷹及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先后出現在講臺上。大學講師出身的馬云不改其商業領袖兼人生導師的本色,以“人生不是用來做事的,而是用來享受生活的”開篇講述了自己對于時下談論最多的“中國夢”乃至中國IT產業管理思想的理解,只見馬云雙手放在講臺兩側,目光平視講臺下方,氣定神閑,他行云流水般地控制著自己的演講節奏,用刻意的停頓與不時出現的名言警句掌控著會場的氛圍,間或出現的幽默更是讓觀眾席不時傳來嘆服的微笑。之后是李彥宏,同馬云相比,李彥宏話語急促,目光閃爍,言談之間也少了很多“火花”。
再然后,話筒遞給了李彥宏旁邊的馬化騰。如果說馬云儼然一副思想領袖派頭,拿起話筒即可散發出籠罩會場的氣場,讓聽眾無不凝神靜聽;李彥宏像鄰家男孩,講起話來笑容滿面,雖說少了馬云的威嚴感與思想的穿透力,卻勝在平易近人的話,那么,馬化騰則是木訥茫然,一副徹頭徹尾的程序員模樣。
接到話筒之前,馬化騰匆匆喝了一口礦泉水,接到話筒之后,他面無表情,仿佛忘記了這是一個有觀眾的對話環節,絕少和臺下觀眾做眼神上互動。在講話中間,馬化騰甚至也不忘時不時地拿起沙發扶手上自己的i-phone瞄一眼,在簡單幾句客套之后,他一本正經地說“關于運營商說的(微信)占用流量、信令過多的問題,我們最近內部也做了研究,我正好趁這個機會給大家講一下……”,此后,他的講話中充滿著尋常人難以理解的技術名詞,他似乎把這個對話環節看做是一次難得的通信技術報告會……
這是典型的專屬于馬化騰的、與外界交流的方式,語言從來不是他的擅長……
與中國IT江湖的其他互聯網大佬相比,馬化騰堪稱異類:他從不主動做雜志的封面人物,也絕少像馬云一般站上講臺向普羅大眾宣揚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信念;更無意于像張朝陽一樣做主持、買豪車、在媒體面前放大自己的焦慮與狂妄;他甚至也不愿意像自己的好友——網易的丁磊一般,偶爾以“養豬”這樣極端的個人化行為攪動公眾神經,表達個人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某種不滿……
在喧囂的中國IT圈,馬化騰始終有意無意地將自己隱匿在騰訊公司那只憨態可掬的企鵝背后:有關馬化騰的個人采訪基本沒有,關于他的故事更多的是據說和傳言,很少能得到確認。
對于馬化騰而言,直接的、面對面地與外界交流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即便接受采訪,也更多是公司行為,從最開始QQ命名糾紛到騰訊上市,從之后的3Q大戰再到2013年初春時節沸沸揚揚的微信風波……馬化騰的每一次拋頭露面都帶有例行公事的色彩,而無論是深陷糾紛,還是身披榮耀,出現在鎂光燈前的馬化騰始終面無表情……對于潮流變化迅速,喜歡標新立異的IT圈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馬化騰本人所呈現的更多的是這般低調到甚至有些僵硬的形象——他的性情、他的價值觀、他的困境與掙扎統統隱匿在這般低調的表象之下。
然而,只要有中國人上網的地方,就會有QQ,當那只憨態可掬的企鵝跳動,所有人都無法忽視馬化騰的影響力。
2013年4月11日晚,騰訊公司微信團隊以微信的方式向每一名微信用戶發送消息,“微信要對用戶收費,純屬有人惡意造謠”,至此,掀起滿城風雨的“微信收費”終于畫下句點。
馬化騰雖然低調,但卻從來不失兇猛與敏捷……
初創騰訊
時間倒回至15年前,1998年10月,深圳一家咖啡館。
27歲的馬化騰和大學同學張志東相約坐在咖啡桌前,他們年輕的、依舊帶有幾份青澀的眉宇間不時籠罩在一片愁云之中,他們正在為自己新公司的名字而殫精竭慮——陽光從咖啡館碩大的玻璃窗中投射下來,映在馬化騰和張志東年輕的臉上,盡管這家新公司的名字和未來前景依舊模糊且不可知,二人的討論也變得日趨綿長與瑣碎,但這顯然無法阻擋馬化騰和張志東義無反顧的雄心與對互聯網行業未來的無限向往……
馬化騰和張志東的雄心和向往來自大洋彼岸。3年前,1995年8月9日,網景公司(Netscape)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每股28美元并迅速沖高至71美元。全世界沸騰了,這是一家創業僅僅兩年、上市當日甚至還沒有盈利的公司,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1500人小鎮的公司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也在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1996年,安德森登上《時代》雜志封面,配題為《The Golden Geeks》(《黃金極客》)……同一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Negroponte)出版《數字化生存》一書,宣稱“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
馬克·安德森的財富神話與尼葛洛龐帝的積極鼓吹讓“互聯網”這個二十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遍布全世界的年輕人心中激蕩起財富與夢想的火花,彼時正在深圳奮斗的馬化騰自然也沒有例外。
1998年,距離馬化騰第一次踏上深圳這片熱土已經14年過去了。
出生于1971年的馬化騰祖籍潮汕人,自小在海南長大。1984年,13歲的馬化騰隨父母定居深圳。他進入深圳市唯一的市級重點中學——深圳中學,高考之后進入深圳大學。彼時的深圳大學人才薈萃,巨人集團的史玉柱就出身于深圳大學。大學期間,馬化騰癡迷于計算機技術,一個廣泛流傳的段子是:在校期間,他經常利用計算機天賦開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編一些小程序把學校機房的電腦硬盤鎖死,讓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馬化騰也是各種病毒的克星,普通的病毒對他來說手到擒來,機房的老師也經常向他求助。
實際上,祖籍潮汕、受教育于深圳構成了理解馬化騰性格稟賦與價值取向的兩個絕佳視角。
潮汕人從來都不曾缺席于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民營經濟舞臺:李嘉誠祖籍潮汕,黃光裕祖籍潮汕,深圳早期1.4萬多個三資企業中,近40%為潮汕人投資……在積極加入創富潮流的同時,潮汕商人階層也形成了獨特的商業哲學:“換出財源”、“現金為王”、“商者無域”。“換出財源”是指潮汕商人雖門路不同,各走一徑,但擅長與同鄉彼此換貨,資源共享;“現金為王”指潮汕商人看重現金流,見利必出貨,“百賒不如五個現”;“商者無域”是說潮汕商人頭腦靈活,什么賺錢做什么,隨時準備變化,靈活適應市場。這一切似乎都可以與馬化騰的處世方式和后來騰訊公司的市場策略之間找到若有若無的關聯……
如果說潮汕為馬化騰注入了傳統的人生信條與商業智慧的話,那么,作為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先發之地的深圳則給予了馬化騰關于互聯網的宏大想象:中國網絡上可考的第一個公眾BBS“一網情深”開通于深圳;中國有據可查的第一家網吧“卡薩布蘭卡電子咖啡屋”同樣開通于深圳蛇口……
1993年大學畢業后馬化騰進入潤訊,從工程師做起。1998年2月,老友丁磊將網易免費郵箱系統及163.net域名以119萬元的價格賣出的消息讓馬化騰認準互聯網才是未來的方向。也是在這一年,微軟在海外發布Windows98,張朝陽推出“搜狐”,互聯網浪潮席卷中國……1998年10月,馬化騰向潤迅公司遞交了辭職信,1998年11月11日,馬化騰創辦騰訊。
在深圳潤訊公司里流傳著一個版本:當年馬化騰曾向潤訊公司提出過開發類QQ軟件的建議,但沒有引起潤訊高層的任何興趣。潤訊一位中層干部透露:“在當時的討論中,有人說:‘這東西究竟是收錢還是不收錢?如果不收錢,我做它來干什么’。”
創建QQ
騰訊最初的業務圍繞著網絡尋呼展開,那時的馬化騰與創業“元老”一起擠在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廠房辦公,名片上也沒“總經理”這樣的頭銜,只印著“工程師”。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項目,為了讓這個草創初期的公司生存,騰訊公司還做網頁設計、系統集成、程序設計等日后看來和騰訊主業沒有任何關聯的業務。
1998年,美國在線(AOL)以2.87億美元將風靡全球的ICQ品牌收入囊中,這確認了即時通信(IM)的市場前景,1999年2月,馬化騰推出中文OICQ測試版。早期的OICQ幾乎可被視為ICQ的漢化版,但也是從第一版OICQ開始,那種專屬于騰訊的,帶有強烈馬化騰個人色彩的創新思路開始出現:OICQ復制ICQ,但又絕不僅僅停留在單純復制的階段——馬化騰從來不擅長如喬布斯一般劍走偏鋒,搞顛覆性的革命創新,他是中庸的,是漸進的;馬化騰也從來不愿做在布滿荊棘的荒野中開路的勇士,他只會讓自己沉降在被網民認可的“大路”上,提供給網民最細致入微的使用體驗,他是專注的,也是實用主義的……即便在最早期的版本上,你也可以領會到馬化騰對互聯網產品細節的癡迷與對用戶體驗的關注,他的OICQ不但集合了ICQ所有的優點,更是創造了一些ICQ沒有的功能:具備離線消息功能、提供個性化頭像……
馬化騰推出OICQ的第一個測試版本不久,用戶數量就迎來“爆炸式”增長。
今天看來,OICQ早期的爆炸性增長與其優異的用戶體驗有關,但也離不開馬化騰在產品推廣上的匠心獨運:他去大學的BBS里面發帖,當時互聯網在國內起步不久,新潮的大學生是上網沖浪的主要人群,BBS也是他們常常光顧的地方。很快,這款便捷好用的即時通信工具替代了ICQ。同一年,蔡智恒的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出版并在網絡上受到熱捧,“如果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焰。整個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嗎?不行。所以我并不愛你。”
蔡智恒用溫馨調皮筆觸寫出的愛情故事打動了無數個青年大學生的心,同樣打動大學生的還有刺激嶄新的網絡生活方式。
作為一項免費服務,OICQ用戶量的激增很快讓馬化騰遭遇資金鏈斷裂的危險,他甚至一度四處奔走,希望可以賣掉OICQ:他去找聯想投資,連報告都沒遞到朱立南(時任聯想投資總裁)手上,就被下面人以看不太懂為由,將其掃地出門;與其他公司談判,每當進行到實質性階段時,對方公司就說“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表示只能按騰訊“有多少臺電腦、多少個桌椅板凳來買”……由于談判不順,馬化騰無奈放棄了賣出QQ的想法。
盡管馬化騰在賣出QQ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但OICQ的用戶量依舊在持續攀升,1999年11月注冊用戶突破100萬;2000年4月,因法律糾紛馬化騰將OICQ改名為QQ,該月注冊用戶達500萬;2000年5月同時在線人數首次突破10萬大關,5月28日《人民日報》還對此進行了報道,6月注冊用戶數再破1000萬……龐大的用戶數量最終也為馬化騰帶來了IDG(美國國際數據集團)和PCCW(香港電訊盈科公司)的風險投資。2000年的一天,馬化騰拜會IDG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林棟梁,林問馬化騰,“你覺得你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馬化騰如此回答,“以色列的ICQ賣了幾億美元,它有多少多少用戶。我現在有多少多少用戶,所以我就值這么多錢。”林棟梁幾年后回憶說,他就是因為這句話才投資騰訊的。
突破了最初的資本瓶頸,QQ的用戶數量繼續攀升,之后,廣告、會員服務、QQ秀、短信鈴聲的推出也讓QQ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盈利模式。2001年7月,騰訊實現正現金流,到2001年年底,實現了1022萬元人民幣的純利潤;2002年,騰訊凈利潤1.44億元;2003年,騰訊凈利潤3.38億元……
2004年的6月16日,馬化騰、張志東等騰訊元老站在香港聯交所的中央,目不轉睛地看著頭上的屏幕——“恭賀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于香港聯交所上市”……
此次上市,騰訊造就了5個億萬富翁,7個千萬富翁。根據持股比例,馬化騰因持有14.43%的股權,賬面財富是8.98億港元;張志東擁有6.43%的股權,賬面財富為4億港元……這一切距離馬化騰和張志東坐在深圳的咖啡館里滿懷激蕩,談論大洋彼岸的馬克·安德森僅僅過去了6年時光……
全網公敵
在迅速以QQ搶占即時通訊市場之后,馬化騰的步伐并沒有任何意義上的休整,相反,他一邊依舊癡迷于不懈提升QQ的用戶體驗,不斷將QQ這一主營業務夯實、鞏固、拓展,另一方面,以QQ為原點,馬化騰開始了四面出擊,在中國的互聯網疆域中跑馬圈地的征程。
從攜QQ在即時通信領域大戰微軟MSN到推出QQ游戲,將原有的游戲平臺公司聯眾挑落馬下;從推出門戶網站,改寫新浪、搜狐、網易三足鼎立格局到2006年3月推出騰訊搜搜蠶食百度搜索引擎市場;從推出騰訊拍拍進軍電子商務領域讓馬云破口大罵到2008年9月推出QQ影音,讓暴風影音創始人馮鑫夜不能寐……馬化騰低調而又兇猛地開拓著自己的帝國,他的戰術如出一轍:找到最新的市場——追蹤、創造性的復制該市場中的最新產品——精益求精地提高產品品質——導入經QQ積累的海量的互聯網用戶資源——將對手打垮、將市場占為己有……這一切讓馬化騰的財富逐漸增加、騰訊帝國的疆域持續擴大,也最終為馬化騰與騰訊帶來了“全網公敵”的罵名……
時至今日,騰訊在中國互聯網上早已成為一種包裹寰宇的存在,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力量如果想要使用中國互聯網就都無法擺脫騰訊的身影:對于億萬中國網民而言,騰訊是他們在線聯系的手段,交換QQ號乃至今天的微信號早已成為中國人際交往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阿里巴巴、百度、新浪這樣業已開疆擴土的網絡諸侯而言,如何與騰訊這樣的掠食者相處、如何與騰訊爭奪新生的市場、如何避免騰訊入侵自己的“地盤”也干系重大,馬化騰的那只外表憨態可掬的企鵝注定時常浮現在馬云,李彥宏和曹國偉的睡夢中,攪碎他們的美夢;對于王興(美團CEO)、李學凌(多玩CEO)這樣的網絡創業者而言,如何在騰訊籠罩的中國互聯網世界中找到機會的縫隙,則是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正如360董事長周鴻祎在一次互聯網論壇上所說的“今天的所有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們在創業之時都要問自己一句,如果騰訊來了,你準備怎么辦?”……
馬化騰以QQ為根據地實現騰訊帝國擴張的過程同樣是馬化騰與中國互聯網各方諸侯結怨的過程,其中最具有戲劇性的莫過于爆發于2010年的3Q大戰。
2010年11月3日下午6點,騰訊發布《致QQ用戶的一封信》,讓用戶在QQ和360之間“二選一”,3Q大戰就此爆發,兩家互聯網公司以如此方式開展競爭讓輿論大跌眼鏡,當天浙江電視臺主持人鐘山則在節目中大罵:“哪像兩個大公司的作派,就像兩個小孩打架之后,其中一個要挾別人,你要跟我好就不能跟他好。奉勸騰訊,不要綁架用戶,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可是離了用戶的心,你一定玩不轉,小心企鵝變燒鵝!”,第二天,騰訊股票從前一天的187港元最低跌至178.60港元,成為當日表現最差的藍籌股。
在360問世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周鴻祎雖然極力稱贊騰訊,但在他心頭,騰訊始終是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周鴻祎的擔心很快成為現實,2010年春節,QQ醫生被曝出依靠不安裝就無法登錄QQ的強硬手段。一夜間占據國內1億臺左右電腦,市場份額近40%。這對于以網絡殺毒作為自己立身之本的周鴻祎而言,無疑于釜底抽薪……
周鴻祎決定絕地反擊,2010年9月27日,360曝光QQ窺視用戶隱私,隨后推出扣扣保鏢,該軟件具有防止QQ掃描本地文件,攔截QQ彈窗廣告等功能。與軟件方面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攻勢相伴隨,周鴻祎也頻頻亮相于媒體,對馬化騰不乏微詞,一時間關于“馬化騰身價300億,居然還要領取深圳經濟適用房補貼”的新聞甚囂塵上,2010年11月,周鴻祎甚至向媒體爆料,“360接到很多投訴,把我也惹急了,就發短信罵他(馬化騰)幾句。”
周鴻祎的挑釁超越了馬化騰的底線,此后,騰訊發布《致QQ用戶的一封信》。
事后,馬化騰如此解釋騰訊發布《致QQ用戶的一封信》的原因:“(2010年)11月3日3點,我們發現外掛的感染速度已經加快了……那個時候其實已有2000萬用戶被感染了,理論上360公司是可以通過2000萬用戶影響到8億人……所以才被迫采取一個緊急避險行為。”
“既沒有馬云那么好的口才,也沒有李彥宏那么帥……大家都在圈地,他們(馬云、李彥宏)圈的都是樓,可以直接住。我們圈到的卻是荒地,只能從鏟沙、挖土開始,建自己的樓。”盡管馬化騰曾在多個場合將自己與馬云、李彥宏比較,自嘲自己的不幸,但實際上,如果要在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中找出一個“公敵”,非馬化騰莫屬。
將“3Q大戰”置于馬化騰乃至騰訊帝國的霸業歷程中加以衡量,馬化騰與周鴻祎的個人恩怨不過是馬化騰與整個中國互聯網“結怨”的一個縮影,在此之前,馬化騰乃至騰訊早已被眾多互聯網大佬看不慣:早在2006年,新浪創始人王志東公開指責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是明目張膽的抄襲;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主任胡延平也質疑騰訊的創新能力,稱其不僅不是卓越的創新者,而是中小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天敵”……
2010年6月3Q大戰激戰正酣之時,新浪網總編輯陳彤發布微博,稱“某網站貪得無厭、沒有它不染指的領域、沒有它不想做的產品,這樣下去物極必反,與全網為敵,必將死無葬身之地”;7月,《計算機世界》刊登了一篇題為《“狗日的”騰訊》封面文章,把騰訊作為互聯網公敵進行批判,雜志封面更是采用了一只身中多刀的騰訊企鵝作為封面……
從今天的角度回望,對于騰訊整個企業而言,2010年由周鴻祎引發的“反騰訊浪潮”具備一定的必然性,成名之前可以秉承“悶聲發大財”的哲學并依靠“創新性復制”開疆擴土,當QQ霸業既成,騰訊就必須轉換節奏,重新找到自己的發展模式;對于馬化騰本人而言,“反騰訊浪潮”也注定會在其內心引發經久不息的波動,這讓一向秉承潮汕人實用主義思維邏輯的他困惑不已,并隨之開始艱難的反思與蛻變,也成為馬化騰人生境界升華的契機。
在很多人看來,騰訊是中國目前最接近Google的一家本土互聯網公司。因為雖然Google目前的主要盈利點還是圍繞其搜索產品,但它也是郵箱、地圖、音樂無所不做,騰訊也是如此,雖然號稱全民公敵,但它的主要收入仍然來自QQ,而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卻指出這只是表面現象:“騰訊和Google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他指出,Gmail、Google地圖等產品雖然不賺錢,但是它們之所以被開發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理念:就信息整合與信息呈現。相比之下,騰訊的產品則顯得雜亂無章,QQ、電子商務與門戶業務之間并不必然的關聯,其他公司單獨做也能成功。
簡而言之,在謝文看來,雖然騰訊與谷歌具備相近的產品架構,但谷歌是一家有自己價值觀的企業——所有產品都具備一定的價值追求,而騰訊的產品規劃依舊停留在簡單逐利的動機之上。如果騰訊要真正成為谷歌那樣具有全世界影響力的公司,那么超越簡單的復制,提出自己企業的價值觀并不懈追求就必然成為騰訊乃至馬化騰實現自我更新的關鍵。
好在,馬化騰的反思已經開始。“我們也在反思開放性不足的問題。過去我們做得的確比較少……過去我們所謂的開放是我們自己的部門一家一家談的,包括很多游戲開發商、內容提供商、生活服務平臺上的供應商……我們也希望能夠跟更多草根網站分享我們整個用戶平臺,這是一步一步走的。”
3Q大戰之后,馬化騰如此自省過去的不足,而今,微信的出現則再一次將馬化騰推到了新征途的起點,有人稱微信將成為騰訊公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又一個QQ,馬化騰也多次表示,微信又可能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實現國際化的突破口……
馬化騰的征途依然遙遠,他依然具備給予中國互聯網驚喜的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