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秋宇
編輯 | 李天方
排版 | 韓李明
合理秋凍,提升身體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長輩們說“春捂秋凍”,簡單理解起來就是:春天時不要急于脫掉厚衣服,秋天來了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于身體健康有好處。
簡簡單單四個字,背后蘊藏著豐富的養生智慧。
拿“秋凍”來說,秋季是夏冬兩季的過渡階段,氣溫逐漸降低但并沒有完全降下來,偶爾也會有氣溫上升的情況,例如“秋老虎”現象。
秋季溫度波動下降的過程,也是人體陽氣逐漸開始內斂的過程,這個時候的自然界的陰陽狀態屬于“陽氣減而未弱,陰氣生而未盛”,這也是我們在秋季的時候會更容易出現鼻干、口干、皮膚干、大便干等現象的原因。
如果在這個時候覺得有一點冷就穿上厚衣服,過度保暖,則會讓陽氣不能順利收斂和下降,陰氣不能很好的化生和滋養,有可能會加重上面的癥狀。
反而適當地接受一些寒氣的刺激,既可以讓人體陰陽氣機的運轉更順應自然之氣,又可以鍛煉身體耐寒能力和抵抗力。
陽虛之人,秋凍時這兩個部位要護好
適當地“秋凍”好處多多,但不同體質的人在秋凍時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量力而行,尤其是陽虛之人。
那么怎么判斷是否陽虛呢?
在中醫的語境里,“陽”一般都代表著氣、溫煦力、推動力,是向上的、溫暖的,而陽虛則代表了陽氣的不足,也就是身體內的溫煦力、推動力匱乏。
《黃帝內經》:“陽虛則外寒”,陽虛的人一般會有明顯怕冷的情況,除此之外還經常有乏力感與疲憊感。
陽虛之人也可以適當地秋凍,但秋凍時一定要注意這兩個部位的保暖:
01
腳踝
腳踝是平時在穿著上容易忽略的部位,尤其現在短襪、船襪和吊腳褲的流行,使腳踝經常暴露在外。
其實,腳踝周圍分布著很多重要穴位,例如太溪穴,太溪穴是足太陰腎經上的穴位,也是腎經的原穴,被認為是腎氣的源泉。此穴如果經常受到寒氣侵襲,對腎氣也會造成傷害。
在腳踝上,與太溪穴相對的位置叫昆侖穴,它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此穴如果長期受到寒濕之邪侵擾,很可能會出現膀胱存不住尿、喝完水沒過一會兒就急著往廁所跑的情況。
此外,肝經、脾經、膽經、胃經等經絡都經過腳踝附近,其所對應的臟腑功能也與腳踝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對于陽虛體弱之人,在秋凍時需要注意保護腳踝區域不受寒涼。
02
腹部
俗話說“腹部軟如綿,百病不來纏”,人體腹部區域是經脈相對密集的地方,任脈、帶脈、胃經、脾經、肝經、腎經等皆從這里經過,并且還分布著許多重要穴位,如神闕、關元、氣海穴等。
古代的養生家都非常注意腹部的保暖,例如用“腰彩”護腰腹,腰彩實際上是一條裝滿溫暖性藥物的布袋,用藥物的力量溫暖腹部及腰部。
尤其女性,在陽虛體質的情況下,宮寒的問題更容易凸顯,更需要做好腹部的保暖。
陽虛的人,秋季養生建議
對于陽虛體弱的人,合理秋凍的同時,不妨也做一些適當的保健,提升陽氣改善體質。
01
艾灸
艾灸是古老的中醫外治法之一,也是公認的直接有效的補陽方式。作為一種綠色不易傷的調理方式,很適合陽虛的人作為日常保健的手段。
推薦的艾灸穴位有:大椎穴、關元穴、命門穴、足三里穴。
02
動功與靜功練習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多如繁星,從簡單到復雜一應俱全,經過歷史的檢驗至今仍在流傳的不在少數,例如混元樁、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
陽虛體弱之人可以先從靜功練起,推薦功法:站樁。待體內陽氣逐漸充足之后可以加上動功的練習,推薦:八段錦、太極拳。
練習功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堅持,日復一日的堅持之下,體質一定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