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廖秦平(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
做女人,總會有那么一點......“難言之癢”。
騰護士有個很優(yōu)秀的閨蜜,大劉,29 歲,計算機博士在讀,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工作狂”:
她每天不止是“996”,往少里算都是 8-10-7(早上 8 點工作到晚上 10 點,一周工作 7 天),
日常生活就是做實驗-寫論文-吃飯和睡覺,一天要坐著工作 10 多個小時。
有天,大劉很神秘地把騰護士拉到角落,拿出了一個粉嫩的小瓶子,有點害羞地說:
“最近不知道為啥,我的'那里’總是很癢;白帶也變多了,內(nèi)褲老是濕漉漉的,還有奇怪的味道。”
“朋友給我種草了這個私處洗液,我就買來試了一下,結(jié)果用了不但沒好轉(zhuǎn),反而更癢了。”
震驚!都 2021 年了,還有人相信“洗洗更健康”?
騰護士反手就把小瓶瓶扔了:
別用了!越洗,問題可能會越嚴重!
今天,騰護士就給你拔掉這棵草!
無陰道,不江湖!
陰道啊,就是個“小江湖”,住著 20 多種細菌和真菌,好的壞的都有;
乳酸桿菌是這里最優(yōu)秀的“守法公民”,不僅老實,還很有責(zé)任感:
它產(chǎn)生的酸性物質(zhì)(乳酸)可以幫助維持陰道弱酸的環(huán)境;
它產(chǎn)生的過氧化氫,是一種天然的殺菌劑,可以讓“壞細菌”屈服[1]!
陰道就在乳酸桿菌和雌激素的幫助下,維持著酸堿度和菌群的平衡!
加德納菌、念珠菌、腸桿菌科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則是陰道里的“小混混”,總是表面上風(fēng)平浪靜,背地里伺機而動,時刻準備著來“作妖”(導(dǎo)致陰道疾病)!
“洗洗更健康”?商家的嘴,騙人的鬼!
想揭開“女性洗液”的真實面目,這個事兒你一定要清楚:
女性洗液產(chǎn)品的批準文號主要有三種類型:妝字號、消字號、藥字號,也就是分為化妝品類、消毒品類和藥品類。
都有啥區(qū)別呢?請看下圖:
看到這兒你就明白了吧,“妝字號”的洗液是里面“效果”最差的,比較雞肋。
而大劉的這瓶洗液,屬于“消字號”的,主打“弱酸性配方”“殺菌除味”。
很多女性洗液商家的宣傳和社交媒體上的“種草”軟文,說辭則更加夸張:
事實又是如何呢?
陰道 pH(酸堿度)的正常范圍為 3.8~4.4,屬于弱酸性;
即使在弱酸性的情況下,這些微生物也很“開心”:
導(dǎo)致滴蟲性陰道炎的滴蟲最喜歡的 pH 約為 5.2~6.6,也屬弱酸性,雖然它在 pH 小于 5 或者 pH 大于 7.5 的情況下不能存活。
導(dǎo)致霉菌性陰道炎的假絲酵母菌(念珠菌),感染陰道的 pH 約為 4.0~4.7,通常 pH 值小于 4.5,也是弱酸性的。
也就是說,即使是“弱酸”的大環(huán)境,也可能會有一些疾病出現(xiàn)!
此外,私密洗液的酸堿度大多和陰道并不完全匹配,不同的產(chǎn)品之間還不一樣:
如 A 洗液(pH 值:5.0~6.0)、B 洗液(pH 值:3.8),這些產(chǎn)品號稱“弱酸”“更加親和呵護”,但長期使用 A 類“弱酸”洗液容易引起滴蟲增加;長期使用 B 類“弱酸”洗液還是會導(dǎo)致菌群失調(diào),容易引起假絲酵母菌數(shù)量增多,從而致病。
既然 A、B 不能用,那么用 C(pH 值:4.0~5.0)不就可以了嗎?
并非如此!就算 pH 一致,洗液里的殺菌劑、防腐劑也可能會破壞陰道的菌群環(huán)境,讓陰道容易生病哦!
有些女性還喜歡用洗液或者高錳酸鉀(俗稱 PP 粉)清洗外陰,這樣做可能會導(dǎo)致嬌弱的外陰皮膚抗病能力下降,皮膚干燥,進而引發(fā)外陰瘙癢。
大劉就有點納悶了: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說有個妹子不愛衛(wèi)生,懶得洗'下面’,結(jié)果得了外陰癌前病變。
我還挺害怕的,就每天認真洗'下面’了,有時候會灌洗陰道,會有啥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
“懶得洗”不可取,但是“過度清潔”也會導(dǎo)致大問題!
2015 年新浪微博的一項網(wǎng)絡(luò)調(diào)查顯示:我國 5000 多位受訪者中,有接近一半的女性因為醫(yī)生的建議,而進行了陰道沖洗;10% 左右的女性有不定期沖洗陰道的習(xí)慣。
20%~40% 的 15~44 歲美國女性表示自己在使用陰道沖洗液,而青少年進行陰道沖洗的比例更高。
“陰道沖洗讓我感覺更清爽干凈,能去除令人不快的氣味,在經(jīng)期洗去經(jīng)血,避免染上性病以及防止性交后懷孕”,這是她們最普遍的想法。
然而,醫(yī)學(xué)專家表示,陰道沖洗對身體的危害遠大于好處:
出現(xiàn)異味,陰道可能已經(jīng)發(fā)生感染,需要及時治療,用有香味的洗劑沖洗,只是掩蓋了問題,而且因為病因未除,維持的時間會非常短。
女性若頻繁地使用刺激性的洗液灌洗陰道,還可能會引起過敏性陰道炎、盆腔炎、早產(chǎn)、宮外孕[2],甚至宮頸癌和艾滋病[3]!至于避免染上性病及避孕,靠陰道沖洗是不可能的。
所以,騰護士的觀點是:不管是外陰還是陰道,都不要“過度清潔”!
陰道沖洗,有益還是有害?
“越癢越搔越癢”,咋辦?
頻繁地進行陰道沖洗,最常引起的就是細菌性陰道病[4]。
在我國,每 10 個健康的已婚婦女中有 2 人患陰道炎,還是很常見的[5]。
在正常情況下,女性也會有一定的陰道分泌物:清亮、透明、無味,且不會導(dǎo)致外陰的刺激癥狀(如瘙癢、燒灼感)。
約半數(shù)人得了細菌性陰道病沒有任何癥狀,其他人則可能會有這些表現(xiàn):
分泌物的外觀改變:稀薄的白色、灰色或綠色分泌物,質(zhì)地較為均勻。
分泌物的氣味改變:分泌物有魚腥味兒,性行為后魚腥味變得更濃。
出現(xiàn)刺激癥狀:小便時有灼燒感。
這種表現(xiàn)與念珠菌(假絲酵母菌)感染的霉菌性陰道炎的癥狀不一樣:
霉菌性陰道炎通常的表現(xiàn)是癢、厚厚的白色分泌物、沒有異味。
外陰奇癢,白帶豆渣樣,當心霉菌性陰道炎
得了細菌性陰道炎,如果沒有任何癥狀并且沒有懷孕,可能不需要治療,就會自然而然的好了。
然而很多得了陰道炎的女性,會覺得這個病太難治療了,癢-緩解-癢,白帶不正常,總是反反復(fù)復(fù)的,“越慌越想越慌,越癢越搔越癢”。
其實,對于有癥狀的人來說,通過檢查和一些化驗,明確到底是患了哪種陰道炎癥,再進行正規(guī)的藥物治療,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康復(fù)[6],千萬別“洗洗就算了”或者自己亂用藥哦!
騰護士特別提醒:
在備孕的女性或者孕婦一定要注意:患有細菌性陰道病可能會導(dǎo)致孕婦出現(xiàn)嬰兒早產(chǎn)(第 37 周之前)或出生體重不足(低于 2500 克),應(yīng)該盡早接受治療!
洗液不靠譜,怎么“洗洗”才能更健康?
騰護士來給你們劃重點了:
如果你的私處沒有任何的不適,預(yù)防陰道炎,這樣做就對了:
預(yù)防陰道炎的 8 大法則
避免高危性行為,注意性衛(wèi)生,若有必要應(yīng)使用安全套。
不要采用刺激性的沐浴液或藥液清洗外陰和陰道。
不要常規(guī)灌洗陰道,以免破壞內(nèi)部微環(huán)境。
日常最好穿棉質(zhì)內(nèi)褲,保持干爽透氣。
避免泡澡,日常最好淋浴。
在外上廁所時,應(yīng)留心坐便器是否清潔,使用前最好用消毒濕巾擦拭一下。
上完廁所,最好從前往后擦,可以避免肛門部位的病原體感染泌尿生殖系統(tǒng)。
及時更換衛(wèi)生巾或衛(wèi)生棉條。
如果你出現(xiàn)了白帶增多、有異味、瘙癢、疼痛等一些不適:
那也最好不要自行使用女性洗液,建議及時就醫(yī),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有些女孩子可能會問:“我還沒有男朋友,能去醫(yī)院查白帶嗎?會不會傷害處女膜?還真難為情......”
別害臊,做女人,得個陰道炎很正常!
如果你還沒有性經(jīng)歷,但出現(xiàn)了上述不適,依然可以看醫(yī)生。
要記住的是,就診時一定要告訴醫(yī)生自己還沒有性生活,這樣醫(yī)生就可能會用“更溫和”的方式給你取分泌物,而不是用陰道窺器,可以避免對處女膜的損傷哦~
參考文獻
[1] Mendling W.Vaginal Microbiota[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 Biology, 2016, 902:83.
[2]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Annual Report. Fiscal Year 997 [Web site]. 1997.[DB/OL].
[3] Iannacchione, Ann M.The Vagina Dialogues: Do You Douche?[J].AJN,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104(1):40-45.
[4] Pavlova SI, Tao L.In vitro inhibition of commercial douche products against vaginal microflora[J].Infect Dis Obstet Gynecol 2000; 8( 2):99–104.
[5] 王姝君.女性陰道炎的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婦科內(nèi)分泌電子雜志,2015,2(12):23-24.
[6] 薛鳳霞,李小平,李志英,狄文,殷霞,樊尚榮,張洪文,王建六,劉全忠,王千秋.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診斷與處理[J].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06(01):1-17.
*本文內(nèi)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zhí)業(yè)醫(yī)師面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