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不怕學霸遇挫折,就怕學霸劍走偏鋒。
雖然威廉·夏伊勒那部恢弘巨著剛剛看到一半,但一個縈繞多年的謎題似乎已經被我找到了答案。這謎題就是:以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聞名于世且被看作同行標兵的德國軍隊,為何會甘心情愿成為納粹侵略屠戮的工具,并為之一同殉葬呢?
如果要做一個比喻的話,我更想把德國軍隊和它的前身普魯士軍隊比作一個學霸。沒錯,從十八世紀中葉腓特烈一世登上王位,把整個王國變作一個大軍營開始,普魯士軍隊就憑借全民義務兵役制、嚴苛的訓練、先進的戰術這些優勢,從傳統的雇傭兵戰爭中脫穎而出,成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利器。無論馳騁歐陸的腓特烈還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無論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法國這些豪強,還是東西兩線以少敵眾苦撐“一戰”,德國軍隊在戰爭這所“學校”里絕對算是成績優異的一枚學霸。
普魯士軍隊題材油畫 來自網絡
但“一戰”的失利和隨后的“凡爾賽和約”,卻給了這個“學霸”迎頭一擊!單論戰績,德軍萬沒有投降可能。他們首先在東線取得全勝,憑借與蘇維埃俄國簽訂的《布列斯特條約》獲得了大量戰果,并得以把生力軍調回西線;在西線即便面對英法聯軍,德軍也至少算是打個平手。德軍的最終戰敗,應當歸結于美國參戰、國內經濟崩潰和政客資本家聯手趕走皇帝威廉二世這三種元素的總爆發。這就相當于學霸要去參加高考,卻因為準考證丟了或者半路被車撞了功虧一簣一樣,當真又冤枉又不服氣!
即便敗了,即便被硬逼著裁撤成了只有十萬人、不準裝備重武器的微型軍隊,德國軍隊“學霸榜樣”的魅力依然沒倒架。別的例子不說,單說“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將軍和名將法肯豪森先后被禮聘為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的顧問,蔣介石傾家蕩產也要打造“德械師”這些史實,就有足夠說服力。即便在經濟最不景氣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德國軍隊仍然瑕不掩瑜,憑著高度職業化和高質量的軍工生產能力,還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貨真價實的“學霸”。
“一戰”德國軍隊題材油畫 來自網絡
那么問題就出現了。如此才情卓絕、意志堅強的“學霸”,為何后來會全軍宣誓效忠“元首”并甘心受人驅使呢?要知道,那位來自奧地利的流浪漢,最初不過是依靠發表蠱惑人心的演說和糾集暴徒斗毆鬧事這些伎倆起家,兩者的反差實在太大。
第一,學霸的眼中,向來只看得見學霸。
本事大的人不單責任大,通常眼界也高,學霸亦然。在成績好的學霸眼中,不努力沒前途的學渣沒有半點地位,唯有水平接近的其他學霸或者不同行業的學霸才入得了法眼。那位靠演說和鬧事起家的“奧地利下士”,恰恰就是能進入德國軍隊視線的“其他行業學霸”。
雖然希特勒在“一戰”中只是一個獲得過勛章的下士,在德國軍隊軍官團眼中不過是個小渣渣,但人家卻靠著煽動仇恨的演說、敢想敢干的作風和日益倍增的追隨者,十年內成了氣候。再加上他在那本《我的奮斗》里不停渲染苦出身,把自己粉飾成白手起家的奮斗者形象,這就在情感上做到了同低潮蟄伏期德國軍隊的同聲共氣。此外納粹黨擁有超強的行動力,能在一天之內同時組織數十個城市幾百萬人參加的大型集會,這同樣值得軍官團刮目相看。
“二戰”德軍戰地照片 來自網絡
一直覺得自己是因為被人出賣才輸掉戰爭的德國軍隊,特別是那些手握軍權的軍官團成員,對整天操縱權力花天酒地的政客資本家全無好感,認為這些人是只會設局添堵的渣滓,對他們一手建立的“魏瑪共和國”也同樣厭惡至極。而伴隨希特勒的納粹黨在1931年獲得上千萬選票成為國內第二大黨,兩者的身份差別就瞬間縮小,彼此進入了視線。此外,千萬別忘了,早在希特勒的青年時代,他就意識到,要想登上權力巔峰,必須找到擁有權力的強大勢利支持,軍隊是不二之選,早就等著勢力做大的那一天跟軍官團珠聯璧合。
第二,利益驅動磨滅了“學霸”的理智。
希特勒知道,吸引軍官團的注意僅僅是開始,關鍵是要對他們“動之以利”。他對這個“利”看得也很準,肯定不是金錢,因為軍官團成員多半出自容克地主歷來不缺吃少穿,他們最看重的是榮譽,是一雪戰敗恥辱再度建功立業的追求。
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就曾經明言,他掌權后一定要洗刷戰敗賠款的恥辱,奪取“生存空間”,這一點與軍官團渴望復仇崛起的訴求不謀而合。所以在軍官團對他抱有好感起碼不再討厭之后,他就變本加厲,不停許諾自己一旦掌權能夠給予的各種好處,尤其是費盡口舌描繪將來的軍事強國景象。在掌權之后,為穩固權利和得到軍隊支持,希特勒不惜拿自己人開刀,通過血腥暴戾的“長刀之夜”,把企圖用沖鋒隊取代國防軍的羅姆一伙人全部清洗掉,換來軍隊將領的安心和忠心。
“二戰”德軍戰地照片 來自網絡
從1936年開始,希特勒的賭徒本色開始在國際外交中顯露出來。他先是派三個營陸軍進占非軍事化的萊茵蘭地區,靠法國的一時腦子短路和怯懦懈怠僥幸得逞,再玩弄陰謀詭計“和平”吞并奧地利,最后又施展渾身解數嚇唬英法成功肢解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這接連三次的“不流血”勝利,讓軍官團中德高望重的將領們即使以前看不慣看不起他,現在也不得不為“元首”的膽略和智謀佩服不已,徹底放下了思想包袱,不顧一切地擴軍備戰。
軍隊一改皇家軍隊和國防軍時期的高傲節操,放下身段宣誓效忠“元首”,全面標志著這兩股勢力因為“戰爭”的共同目標綁在了一起,徹底服從了利益驅動機制。
第三,骨子里的驕橫跋扈,造就了“學霸”的甘愿墮落。
看了前面這么多敘述,我們一定頗有兩個英雄“惺惺相惜”的感覺,其實不然。德國軍隊這個“戰爭學校中的學霸”之所以后來萬劫不復灰飛煙滅,恐怕不能歸咎于希特勒納粹黨的挑逗勾引,根本原因在于這個學霸骨子里自帶的基因。
不論是普魯士王國時期,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軍隊都以柱石棟梁形象示人,承載了整個國家對外擴張的希望,接納著全社會無條件的供養和優待,就像一個成績優異的學霸肩負全家厚望一樣。如此長期的熏陶浸潤,德國軍隊在幾代軍官團的維系下,血液中形成了重任在肩、驕橫跋扈、任性敏感的精神特質。
這種精神特質別說一般人勸不了,即使貴為皇帝也不行。“一戰”爆發前夜,威廉二世曾經因為出現英國斡旋的良機而打算停止部隊動員不開第一槍,換來的卻是總參謀長小毛奇的強硬拒絕。“三百萬全副武裝的軍隊豈能說停就停?!陛下,現在您要么接受我的辭呈,要么保持沉默準備開戰!”有了這種基因的軍隊,在自認為“無厘頭戰敗”的刺激下,一定是變本加厲,想都不想就鉆進了“志同道合”的盟友懷抱。
而希特勒前面三次所謂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的“不流血”勝利,更是不斷啟發德國軍隊這個“學霸”,“對面那個'學霸’的'學習方法’更有效,能夠多快好省地提高分數”。所以高級將領們就像打了嗎啡一樣興奮萬狀,放棄了最初的顧慮。即便有那么一兩個敢于直言的同伴,比如弗立契、貝克,因為頂撞“元首”被迫靠邊站,剩下的人也只能條件反射似的順從和謙卑。道理很簡單,“學霸”的思維局限固化在了“戰爭榮譽”這個單維度邏輯中,只要能提分,只要能迅速翻盤,一切在所不惜!
所以,德國軍隊固然擁有華麗的軍服、高超的技戰術素養、嘆為觀止的武器裝備,是“戰爭學校”的“學霸”,但就是看不清自己所處的時代,搞不清自己的站位,分不清善惡曲直,所以才會墮落為納粹血腥丑惡陰謀的工具,不斷助紂為虐,最終接受懲罰。
不怕學霸遇挫折,就怕學霸劍走偏鋒。既然德國軍隊能因為太看重自己的“成績”和成績背后的榮譽而受人利用自甘墮落,那其他什么人如果犯了同樣的錯誤也脫不開時代趨勢的懲罰。當個學霸固然好,但一定需要走出單維度唯“成績論”唯“成敗論”的局限,看得遠一點兒,想得多一點兒,為自己構建一下正確的理想信念,才是至關重要的。
END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簽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務骨干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銘語銘言”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