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柴寧應邀,在“2016-2021中國糧食安全高層研討會”上做主題發言,內容如下:
今天主要的講兩個方面問題:一是我國的小麥玉米稻谷的基本現狀,二是通過這些現狀我們能看到一些糧食安全方面的問題。
中國的糧食供給的現狀是供給相對充足的,從2010年以來的數據看,我們產量是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近兩年我們發現其實因為糧食的種植面積是在減少的,所以糧食的產量增速是放緩的。糧食的種植面積的變化,也跟糧經飼結構調整有關。
我們產量不斷的增加它有一個原因就是單產的提升。單產的增加主要的因素也是有很多的方面,比如說品種的改良,農田的基礎設施的改進,還有農作物技術的進步,另外也跟國家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有關系。單產的不斷增加,對于我們供應方面是非常大的貢獻。
從消費方面來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在下降的。但是中國膳食結構是在不斷的變化,我們消費的整個結構是在不斷升級。也是因為我們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個膳食結構它也是更均衡合理的方式去調整的。比如谷物類的糧食作物,人均的消費量是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
另外,我國糧食的進口的依賴程度是有所增加的。特別是像有一些品種,比如說小麥、玉米。適度的進口其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現在我國的糧食供求結構性的矛盾仍然是存在的。比如說我們進口小麥、大米主要是以優質類的為主,是因為有一些優質方面的供求不足的情況做一個補充。玉米存在一定的產需缺口,大豆它自給率本來比較低,所以我們要通過進口進行一個調劑,然后優化供給結構。國內外的糧價倒掛是糧食進口增長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知道最近幾年特別明顯的就是我們全球的氣候不斷變化,自然災害發生得特別多,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而且疫情現在還是沒有停下來,這是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此外國際環境又比較特殊,所以還有一部分比例的進口是戰略性的進口,它是在特殊的環境下的一個預防性的策略,所以在特殊的情況下有特殊的應對方式。
從數據上來看,2021年1-8月糧食的進口量是增加的,就是前八個月增長已經超過30%,今年1-8月份的糧食進口量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糧食進口量,所以說對外的這種進口的依賴程度,從這個數量上來看現在是在不斷的增加的。
我們再看一下價格方面。從我們中華糧網糧食收購價格指數來看,從國內疫情爆發以來,國內的糧食價格指數一直是保持著增長,但和2020年相比,國際糧價在37%左右,我們國內只有29%左右,這是國際和國內市場一個漲幅的差異。雖然說我們看上去好象,中國漲得其實也是很多了,但是我們要分品種上來看的話,就更加的一目了然了。貢獻最大的其實還是玉米品種,不是說所有的品種都是出現這么大幅度的漲幅。小麥和稻谷雖然價格也漲了,但是整體來說和玉米相比還是有限的。價格上來看國內糧食的價格是整體可控的,價格反映的這個供需平衡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的指標。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供需平衡表,對于糧食或者農業方面去進行研究的話離不開供需平衡表,當然每一個機構它都有各自的供需平衡表,這個數量肯定會有很大的差異,那這是我們根據自己的一些調研包括遙感的一些數據,以及我們對數據的評估和預測結合起來,然后有這樣的一個供需平衡表供大家參考比較。從玉米平衡表上來看主要我們覺得可以關注幾個方面:
一個是因為玉米價格是一直在維持高位的,價格是比較高的。所以我們可以關注一下飼料用糧以及最后年度結余的情況。
第一個就是因為價格比較高,飼料消費量是減少的,養殖戶和飼料企業選用小麥和稻谷對玉米進行減量的替代,所以說降低了對玉米的需求。同時進口是大幅度增加,進口的玉米主要也是用在飼料、深加工這兩個領域。2016年以來玉米大部分都存在比較大的缺口。
小麥我們也可以關注幾個方面:一個是飼料用糧,一個是進口,還有就是年度余缺的變化。因為小麥和玉米的比價存在著比較大的優勢,所以小麥飼用的數量也是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我們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出來和前幾年相比增加幅度是比較大的,當然每個機構對于這個量的預測值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另外就是進口量,進口量其實前幾年一直維持在三百多萬噸的水平。進口量平時基本上每年在三百萬噸左右,但是這兩年就出現了一個比較大幅度的增加,年度的結余其實前幾年正常情況下還是一個供大于求,或者說供求緊平衡的狀態,但是2021/22年度出現了有缺口的情況。這個主要就是飼料,主要原因就是飼料方面的一個消費數據的提高,年度的需求有所增加。
再說一下稻谷,稻谷的供需平衡主要關注的就是消費,一個是飼用消費一個是工業消費,這兩個消費都出現了大幅度增加的趨勢,所以這樣導致了當年出現供需缺口的情況。但是我們要考慮的在供需平衡表里面沒有體現出來庫存的一個情況,因為我們這里面只有產和消的情況。如果說不加上庫存的話,包括小麥,包括稻谷其實都是不夠的,但是在這里面我是提到了有年度的缺口,年度缺口它表現了一個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就需要去挖庫存。
這里我還是想通過我們的供需平衡方面來進行分析。從兩個方面:一個是需求方面,需求方面主要是消費結構的變化,一個是飼用消費一個是工業消費。供應方面一個是產量、進口以及庫存的一個情況。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近年來我們國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斷的增加,我國對于肉蛋奶這些制品,畜牧產品的這種需求也是在不斷的上升的,而且這種趨勢也是增長比較快。對應著飼料的需求的增加,我們國家的這個飼料產量也是在不斷增加的,包括消費量也是有一個相應的增加。
從2020年以來的原糧耗用占比的情況來看,玉米的占比是在下降的,小麥包括其他可以替代的原糧,它的比例是在增加的。目前從飼料的整體情況來看,飼料用糧占到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已經從20%上升到40%,也有預測到2025年的話會達到42%,2030年會達到46.5%,這個數量是在不斷上升的。中國人的這個膳食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所以就是糧食安全的內涵已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口糧安全,以前我們可能經常說口糧安全就是全部,但是我覺得這個以后也是在逐漸的轉變為口糧和飼料糧并重的一個情況。保障糧食安全尤其是飼料糧的安全它就有著比較深刻的時代的背景。所以以前我們說誰來養活中國人?現在我覺得糧食安全的問題也可以去延伸到說誰來養活中國需要的這種畜禽,這也是一個方向。其實現階段玉米這些飼料供應問題已經成為了糧食安全的一個焦點,玉米是主要畜牧業的安全。現階段糧食安全的問題主要也是轉移到了玉米的農產保供問題的方向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主要其實也是體現在了結構性的矛盾,玉米這些飼料供應問題它是現階段糧食安全關注的一個焦點。
我們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替代呢?這跟價差有很大的關系。由于價差較大,相應的小麥和稻谷的飼用消費量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增加。常年來看玉米和豆粕的飼料是主要組成部分,但是因為玉米價格非常高的情況下它的成本增加了,所以小麥和稻谷就有一定的價格優勢。所以就得到了一定的替代量。替代量的變化其實主要影響因素一個就是比價關系,一個就是糧食的質量。這里面其實今年也提了一個方案,在這個方案上有兩個信號,其實主要講的就是國家允許在特殊的時期有這樣的一個替代的情況出現。所以說在8月份以來其實就是這種替代,飼料替代已經開始普及了。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定的工業用糧的情況。工業用糧,工業消費它是第三大糧食消費的用途,這里面也包括了很多的方面。隨著糧食用途空間不斷的擴展,還有糧食深加工技術的逐漸成熟,未來工業消耗糧食可能也是會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這個方面也會對糧食消費需求構成一定的壓力,就是說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它是兩個對于糧食需求方面造成壓力,有可能造成壓力的兩個方面。
再說一下供應方面,供應方面主要一個是產量,一個進口,一個是庫存。小麥在收割的時候,天氣容易出現了一些異常情況,從而導致小麥質量受到影響。所以導致今年很多的小麥出現了問題,就是質量出現了問題。總量上可能是充足的,但是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符合質量標準的數量。我們有一部分確實是沒有辦法用到我們口糧里面的,這一部分剔除掉又有多少可以符合我們標準數量呢?另外這種情況如果是出現的話,它就容易造成區域性、階段性的一個供不應求。可能我們看大的數,全國的數量沒有問題,但是為什么價格上漲?那可能是因為它有區域性階段性的一些供求矛盾。
目前其實在糧食的各個環節,包括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等等,它都有一個損耗的情況出現。其實現在我們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不斷的推進,而且又實施了這種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種戰略。所以說其實糧食生產它也是有單純的這種追求產量,它向產量質量并重的這樣一個情況去發展的。其實這是非常正確的一個方向。近年來其實小麥和稻谷這兩個口糧的品種產量是在穩步增加的,庫存也是保持了比較高的一個水平。都是在一億噸以上的水平,這個可以滿足全國人民一年的口糧消費。那整體來看的話包括我們從庫存的角度來看,拍賣也是屬于庫存的一部分。拍賣是呈現一個有序進行的趨勢,整體來說調節是比較好的而且是越來越靈活。
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關注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庫存是充足的,但是有一些超期糧包含在整個庫存數據里面。所以我們又擁有足夠的庫存是不是都符合口糧的標準,這也是我們值得去思考和關注的。對于我國小麥和稻谷的庫存水平,整體來說是比較高的,一方面它是保證小麥、稻谷的穩定投放,另外要擴大超期儲存政策性道路和小麥去用作飼料消費,2021年其實已經有很多這樣的超期糧投放到市場上了,這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舉動。對于市場來說,對于飼料行業來說也是影響非常大的。短期內它是有利于消化超期的存儲糧食的,對于口糧的安全影響它是有限的,主要還是供應到飼料的市場。現在我國的小麥和稻谷的庫存它都是處于歷史比較高的水平,小麥因為拍賣也是降了很多的庫存,稻谷相對來說它的庫存還是比較高的,能夠滿足一定的需求。但是我們要了解的是這個口糧的大規模飼用化它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就是從糧食安全的角度來說保障玉米產量穩步增加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保障目前的玉米耕地面積穩步增長,直到產業鏈本身的供給和消費回歸到常態化,常態化是什么?就是我們沒有這種大規模替代的情況,這是一個方向。
再一個供應方面就是有進口的方向。從進口的結構上來看,我國的糧食供給存在著一個結構性的短缺問題,這個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問題。我國進口的小麥一般是強筋、弱筋,另外就是進口大麥、高粱、玉米等等,總體來說,是為了更好的滿足人們豐富的消費需求。我們也看到我國的糧食進口量2020年創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今年仍然還是一個比較高的進口量。好的方面,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是飼料的供給和安全的問題。適度的進口一定的飼料糧,它其實相當于隱形的進口了土地、水資源等等,它也提升了這種蓄產品生產能力。但是還要注意幾點,一個是正常的貿易條件下我們可能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比例大豆是從美國進口的,包括15%左右的玉米也是從美國進口的,60%的大豆是來自巴西,進口來源國它是呈現一個高度集中的情況,所以這也加劇了我們的進口是容易受制于人的風險。同時我們糧食進口很多都是依賴海洋的運輸,所以也受制于像以海峽,比如說馬六甲,包括巴拿馬運河等等。我們也看到前一段時間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另外就是隨著我們國家消費結構的一個轉型升級,我們國家的這個玉米和大豆對外依存度還是會進一步的提升,對于糧食的供應鏈的一個穩定性也是會有更高的要求。
還有一個就是國際糧價也會對于我們的糧食安全有一些影響,但是需要我們值得警惕。但是整體來說它的結構應該是不足以影響中國糧食的安全,這里面我就不細說了,因為時間的關系。
最后想說一下關于糧食安全的一點想法:盡管說我們國家的糧食形勢是比較好的,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我們糧食的供求仍然是處于一種“緊平衡”的態勢,特別是存在于種糧效益比較低,糧食容易遭到一些自然災害,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有潛在風險隱患的一些品種上。所以說對于糧食安全方面的措施,從供需的角度我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多多關注:
一是要強化糧食的生產安全,種植結構充分的要考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還有飼草料種植結構。
二是要加強儲備安全,增加糧食的儲備規模。另外針對國內糧食市場容易發生異常,我們要及時地調控,有一個穩定糧食市場的預期。
三是我們要推進糧食全產業鏈的節糧減損情況,不管在哪一個情況我們都盡量把糧食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四是降低整個糧食進口集中度,這個我們也可以去開辟多元化的進口渠道,這樣可能就是更有話語權,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