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連海平
正在上映的電影《我的姐姐》給大家拋出一個人倫問題:父母車禍身亡,留下成年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姐姐是不是必須撫養年幼的弟弟呢?這一問題從電影走到網絡,引起網民熱議。
對于這個問題,我國的法律是給出了答案的,在這種情況下,姐姐確實有撫養年幼弟弟的義務。既然如此,為什么大家還有那么多不同看法呢?而且,讓人吃驚的是,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姐姐不應受到弟弟的連累。
記得20世紀80年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曾風靡一時,戳中不少觀眾的淚點。一對夫婦亡故,5個子女分別被5個家庭收養,過著不同的生活。最后,大姐秀秀歷經千辛萬苦,將弟妹們都找了回來,重新組織了家庭,一起過著幸福生活。大姐“姐代母職”的擔當與辛酸,感動了無數觀眾。40年過去,人們的觀念發生如此巨大變化,可以說是進步,但也令人感慨。
單從姐姐方面來考慮,帶著一個“拖油瓶”,當“扶弟魔”,確實很吃虧,日后的就業、婚姻、家庭甚至生兒育女都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法律為什么做出這樣的規定呢?其實是綜合考慮的結果,親姐姐撫養對弟弟健康成長是最有利的,無論從物質保障,還是精神撫慰,都是如此。如果從親戚、朋友、熟人到陌生人,再到社會機構,構成一個波紋狀的差序格局的話,失怙失恃的孩子,其撫養擔子肯定由里往外順延,只有親人無法承擔時,才會推給關系次一層的人,最后才由社會兜底。
姐姐撫養弟弟吃大虧嗎?對這個問題,要把眼光放長一些。在某一個時期內,無疑是單向度的,是姐姐在付出,但姐姐也獲得了弟弟的敬愛。在弟弟成年之后,也許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單向度——弟弟還恩于姐姐,全心照顧姐姐。當然,姐姐未必需要弟弟這么做,但姐弟一家親、“長惠”“幼順”的局面,總比姐姐不愿照顧年幼弟弟,最后姐弟感情淡薄,甚至形同陌路要強得多吧。
換位思考,換做姐姐是妹妹,弟弟是哥哥,那么,妹妹是不是希望哥哥能撫養自己、照顧自己呢?這是千古不易的人之常情,不論什么時候,做人的格局大一些、擔當多一些,總會有好報的,所謂“種善因、結善果”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