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根本上破解“秘考”
中小學招生季來臨,近期多地公辦、民辦學校秘密組織招生考試被媒體曝光。招考看似一片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義務教育階段通過考試選拔招生,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行為。但一些學校在校外培訓機構的掩護下,以內部統測排名等手法變相招考,考試內容多為奧數。(半月談網6月20日)
幾乎每個學校的“秘考”都會考奧數,要求有各種學科比賽名次以及一些知名培訓機構的統測排名。這其中,并不排除部分學校與培訓機構“聯手”做長產業鏈,尋求培訓利益的因素,家長也并非不知道迎合這樣的需求,就意味著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但為了上名校,為了“贏在起跑線”,也只好如此了。
在名校數量有限、優質教育資源仍十分匱乏的環境下,任何一個“有想法”的家長,其實并沒有多大的選擇余地。是的,你當然可以“就近入學”,也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但同時也意味著你要放棄讓孩子接觸更優質環境的機會。在當下,“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好的大學”已經形成了一條閉環的邏輯鏈,不僅評價標準單一,最終結果也同樣單一。這樣的放棄究竟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
也因此,與其指責家長的急功近利、過度焦慮,還不如從根本上尋求破解之策。一方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真正把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當做要務。另外,也有必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與成功路徑。成才的標準應該是多樣的,不僅限于考試一條路。漫長的教育過程,應該是根據學生興趣特點不斷分流的過程,這也要求有關方面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