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 輝
不久前,一家心理醫(yī)院來了一名30多歲的男子,“精神看起來很是頹廢,眼睛都凹進去了,一看就是長時間睡眠不好。”這是當班醫(yī)生對他的描述。那么病因何在?原來他在同學聚會上受了刺激。10多年沒見的一位同學,當上了老板。而他如今只是個打工仔……于是他抑郁了,廢寢忘食地郁悶,1個月瘦了10多斤……
一個平常人能上新聞,必有奇葩之處,這個抑郁的男人心理素質(zhì)差得離譜,僅此一點,混得比同學差就并不奇怪。如果我是心理醫(yī)生,一定會告訴他這一點,或許他會釋然一些。其實同學聚會之后心情不好,并不奇怪,不好的原因常常是自己混得不如昔日同窗。
該男子頗具代表性的一點是:那位發(fā)跡了的同學以前成績不如他,按照慣性思維,現(xiàn)在也應該不如他,否則就會感到?jīng)]天理了,老天嫉妒了他這個英才。
前陣子,我老婆也遇到過相似的煩惱,她參加了大學同學聚會。聚會之初心情舒暢,絕大多數(shù)同學已陸續(xù)改行。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改行大多不太成功,因而聚在一起交流失敗教訓。發(fā)現(xiàn)“慘”的不止自己一個,甚至成績最好的老班長也比較慘,三十幾歲就頭發(fā)花白了,于是心情莫名輕松了許多,覺得同學聚會并不像傳說中那么庸俗,同學們的音容笑貌是那么和藹可親。
然而總會有一個例外令人掃興,同學小麗跳槽到一家動漫公司當編劇,收入水平遠超同學們的平均數(shù)。最讓人難以承受的是,小麗以前成績很差,文筆也很糟,幾乎人人覺得自己應該比她強,如今人生“劇情”反轉,情何以堪?
老婆回家后悶悶不樂,我知道任何“心靈雞湯”都不足以治療她的心理不平衡。索性托侄兒查查小麗,侄兒混IT界,在本地動漫公司熟人很多。一打聽,結果就出來了。小麗之所以能從雜志社轉行到動漫行業(yè)做編劇,與她的文學造詣沒有一毛錢關系。她從小酷愛動漫,而且學了外語……這些特點在她上大學、在雜志社工作時都沒有機會閃光,所以被大家忽略了,而恰恰是這些長期無用的東西,使得她這次轉型獲得成功。
我將調(diào)查結果告知老婆,老婆又在微信群轉呈各位同學批閱,果然大家情緒似乎都穩(wěn)定了。
對于昔日同學混得好難以接受,一般都會被社會輿論貼上“羨慕嫉妒恨”的標簽,我也一度這樣認為。其實絕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并沒有這么負面,他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或者一種說法:“他為什么會比我強?”找到了這個理由,并且能讓他們心悅誠服,其心結也就解開了。
人說白了就是活個心態(tài),不與他人比較,自然處處是晴天。如果你的心理還不強大,參加完同學聚會也有郁悶的感覺,那不妨下點工夫刨根問底,找到人家“發(fā)跡”的理由,這樣或許能饒了別人,并且饒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