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55 期
作者 / 李揚滔 仙居縣人民醫院中國臺州仙居
編輯 / 許紅紅 ⊙ 校對 / 錢秀華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醫學圖書、雜志、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夸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從而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沒有臨床表現但有頸椎退行性改變的稱為“頸椎退行性改變”。近幾年,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口老齡化日益增加,頸椎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頸椎病屬傳統醫學的“項痹”、“頸肩痛”范疇。《黃帝內經》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諸病源候論》載:“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于筋故也……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薄秱摗贰绊棻硰妿讕住奔错棻尘屑辈皇娓┭霾焕?,是頸椎病的常見癥狀,項背在體表,定位太陽,亦為督脈為病。督脈為一身陽脈之海,統領陽氣,督脈通少陰,故屬太少兩感。頸椎病反復發作,患者頸項部常常怕風,又屬伏邪伏風范疇。
1.方藥解析
葛根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中》,原文為“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方藥組成: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葛根湯由桂枝湯加麻黃、葛根而成,“桂枝解肌,長須識此,勿令誤也”,桂枝湯本有解肌的作用,即使患者表現為無汗,仍不可予麻黃湯。葛根,《本草思辨錄》載:“太陽病而至項背不柔,則風寒已化熱爍液,將入陽明,麻桂皆燥藥,未足專任,能入陽明起陰氣,滑澤其骨節,而又能化肌表之熱者,舍葛根奚屬”?,F代藥理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豐富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能夠起到降低血清白細胞介素-6水平的作用,從而提升人體骨密度,避免出現骨質疏松癥狀。(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頸椎病常見兩側肌肉力量不對稱,桂枝可以解肌,方中的芍藥、甘草為芍藥甘草湯,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甘草湯對軀體、四肢、各種平滑肌性臟器組織(如胃腸、膀胱、尿道、膽囊、子宮、輸卵管、氣管、血管等部位)的平滑肌的攣急均有鎮靜作用。吳雄志教授將麻黃定位在風府穴,麻黃湯證的人后腦勺常怕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經過項背,“項背強幾幾“即屬風池、風府受寒,固可與麻黃溫散表寒,兼通督脈。
2.合方加減
吳雄志教授強調直取其病,隨證加減的治療思路。常見配伍有補骨脂,忍冬藤,桃仁,土鱉蟲,皂角刺,白芥子等。補骨脂,《本草經解》:“補骨入腎”。頸椎間盤退變是導致頸椎病發生的基本病理基礎,補骨脂含有香豆素類成分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具有雌激素樣作用,可以增強骨骼的代謝,有壯骨的作用。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屬于伏邪外發,容易“化火“,表現為炎癥反應,炎癥反應常伴有組織水腫。忍冬藤屬中藥的藤類植物,《草藥辯性歌》:“軟藤橫行筋骨中”,傳統醫學認為藤類藥物具有通絡的作用,忍冬藤正宜此證。頸椎病急性發作疼痛明顯者,可加入細辛、威靈仙等。炎癥反應反復發作,容易導致局部組織黏連、纖維化、結節,吳雄志教授認為此屬伏邪入絡(厥陰絡阻)。(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項背部觸及結節者,可加入白芥子、天南星等藥。朱丹溪云:“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合上天南星化痰作用更強。局部纖維化等病理產物的形成,使局部組織缺少血供,血不足以載氣,正氣不能起到良好的抗邪氣作用,可選土鱉蟲、桃仁活血化瘀,取法大黃蟄蟲丸,為伏邪成巢之攻法。骨刺可加上皂角刺、白術、威靈仙,及吳門驗方六一煎。但皂角刺多用破氣,可配伍黃芪,取法《外科證治全生集》之代刀散,為伏邪成巢之破法。綜上,加味葛根湯常有的加減法有失精者加補骨脂,疼痛明顯加細辛、雞屎藤,有熱加忍冬藤,有骨刺加皂角刺、土鱉蟲、白術,病邪入絡加土鱉蟲、桃仁,局部有結節加白芥子、天南星等等。不必拘泥于此,大可靈活應用。
3.類證鑒別
“項背強幾幾”是頸椎病的一大臨床表現,但并不是所有的“項背強幾幾“都是頸椎病范疇,但臨證需做一鑒別。
4.思維拓展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陰陽相得”即指任督二脈,“大氣一轉”即黃元御講的一氣周流。加味葛根湯原為頸椎病而設,但方中麻黃定位在風府穴,可通督脈,桂枝定位在膻中穴,可通任脈,熟地、附子溫補少陰,此四味藥似乎又有它用。
5.小結
加味葛根湯治療頸椎病療效確切。吳雄志教授根據頸椎病病因、病位、病機,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組方,臨床應用中充分體現直取其病,隨證加減的學術思想。同時引起“項背強幾幾”的原因很多,還需進行類證鑒別,避免誤診。不論是經方還是時方,都應細探方中藥物核心配伍關系,知曉立方之本,用方而又不拘泥于方,可有效拓展臨床遣方用藥思路,開拓臨床思維,提高臨證能力。
提示:轉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