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 平肝法
肝五行屬木,性善條達,故治肝以散為補,以助其升散條達之用。另外,行肝亦能疏土,并清利膽汁,飲食不能消化,投以升散疏肝之劑,對于改善脾胃運化常有良效。疏肝又宜輔以活血、瀉熱之品,然不可投以大涼,氣涼則凝,反不利疏散。
常用疏肝藥:柴胡、生麥芽、茵陳、連翹、薄荷、續斷、雞內金、黃芪、桂枝尖。
代表方劑:舒和湯。
切記:升散劑服用時間過長,傷氣耗血,暗傷腎水,損肝木之根。
肝惡燥喜潤,燥則肝體板硬,肝火肝氣妄動;潤則肝體柔和,肝氣寧靜。肝體木硬之癥(筆者認為或可理解為西醫“肝硬化”),當治以養血滋陰之劑,輔以活血之品柔肝。
常用柔肝藥:當歸,芍藥,柏子仁,玄參,枸杞,阿膠,鱉甲。張錫純認為活血藥中以三七為化瘀生新最緊要之品。
切記:大量使用潤劑柔肝,又可能妨礙脾胃運化。
4.升脾降胃法
脾胃五行屬土,土氣居中,氣化敷布可以濡養激勵金木水火諸臟腑。脾氣上行,肝氣隨之上升;胃氣下降,膽火亦隨之下降。調養中氣,升脾降胃,而肝氣自然得以平和。且《內經》治厥陰病的吳茱萸湯,治少陽病的小柴胡湯方劑中都有人參、半夏、大棗、生姜、甘草等調和脾胃的要藥。《本經》也謂柴胡主胃腸中結氣,故張錫純認為柴胡也是陽明胃腑之藥,而兼治少陽。
常用升脾降胃藥:半夏、竹茹、山藥、天冬、麥冬、人參。
代表方劑:升降湯。
5. 斂肝法
張錫純認為凡病患重癥,元氣欲脫,皆脫在肝。肝膽臟腑相依,肝虛極則見寒熱往來而汗出淋漓,治療宜重用斂肝之品,使肝不疏泄,杜塞元氣將脫之路,而后徐圖治本之法。
常用斂肝方藥:重用山茱萸凈肉為君,酸斂肝氣、固陽救脫,效如桴鼓。
代表方劑:來復湯。
6. 緩肝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怒或過服燥熱峻烈之藥,氣血忽然相并于肝中,致肝臟急迫難緩,而失其常司。治法宜重用甘緩之劑,緩其急迫,其病自愈。
常用緩肝藥:急與甘草一味重用,連煎服,數日可愈。亦可輔以涼潤、鎮重之品。
肝火熾盛,脅下作痛。需以破氣之藥開氣分之郁,并以苦寒之品引肝膽所寄相火下行,清利肝火。
常用瀉肝藥:龍膽、楝子、乳香、沒藥、三棱、莪術。張錫純認為乳香、沒藥化氣郁于無形;三棱、莪術破氣之力藥性平和,善于理肝。
代表方劑:金鈴瀉肝湯。
▼▼▼ 以下為重點內容 ▼▼▼
張錫純在多年臨證經驗與對肝藏體用深刻的體悟之上,綜合以上治肝思想,特擬“和肝丸”一味,凡一切肝之為病,服它藥不愈者,徐服此藥,自能奏效。和肝丸原方附錄如下: 組成: 粉甘草細末五兩 生杭芍細末三兩 青連翹細末三兩 廣肉桂去粗皮細末兩半 冰片細末三錢 薄荷冰細末四錢 片朱砂細末三兩 煎服法: 前六味和勻,水泛為丸,梧桐子大,晾干(不宜曬),用朱砂為衣,勿余剩。務令堅實光滑使不走味。飯后1小時服20-30粒,每日兩次,或睡前再服一次,效果更佳。無病者,亦可每飯后1小時服10粒,健胃消食。 方解: 本方以甘草之甘緩肝;芍藥之潤柔肝;連翹散氣分之結;冰片、薄荷冰通血管之閉;肉桂平肝;朱砂制肝中相火妄行。諸藥合之為丸,醒脾健胃,藥性平和,在上能清,在下能溫,可治一切肝之為病。 |
▼往期回顧
▼御用客服
▼版權申明